一、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即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的沿革》
1905年山西省官立师范学堂创建
1906年山西省官立师范学堂更名山西两级师范学堂
1911年山西两级师范学堂撤销
1912年山西师范学堂复校
1913年山西师范学堂更名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42年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
1953年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更名山西省立太原第一师范学校
1958年山西省立太原第一师范学校、太原市进修学校、山西省立太原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端品、励学、耐劳、率真”的八字校训,并把它编成校歌,歌词是:
乾坤何以不毁?
全凭名教支撑,
休将大节玷平生。
临深渊,履薄冰,
说不尽战战兢兢。
莫道是,细行不矜,
这句话误了多少贤能。
岁月去如流,
我心多烦忧;
少壮不努力,
老大复谁尤。
休自弃,猛回头,
要将名字播千秋。
荣华富贵都是幻,
惟有圣贤豪杰不没化山头,
此外复何求。
志士惜日短,
劳人多苦辛,
全凭磨练出精神。
瞬夕百年易过,
容不得半点因循。
祖士雅闻鸡起舞,
陶广营运须习勤。
炼就钢筋铁骨,
把宇宙百般事业一力担承。
作德心逸日休,
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几句名言,
包括尽古今中外多少学说。
任凭你百般做作,
终有个身败民裂,
枉费了自家心血。
又何如率性而行,
可省却无限曲折,
保全我毕生名节。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署理提学使兼山西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张秀升,任命刘效文(字伯琴)充斋务长,梁允济(字君卿)兼教务长,王泰典(字子安)充监学,相与计划开学。但由于经费困难,议定先行开办初级简易师范科,同时将将校名由“山西两级师范学堂”改为“山西师范学堂”。旧有的优级选科各班学生,除数学选科已于1911年9月学业期满,应继续办理毕业事宜外,其优级完全科及附设中学均暂行延缓。原初级完全科及中学生到校开学,分为两班,甲班36名,乙班35名。4月,省附委张秀升(字兰亭)为监督,新招丙班学生54名、丁班学生57名。8月,山西准教育司咨开优级数学选科学生毕业,招收英文补修科学生一班,计72名。9月,省准教育司根据教育部令,将“山西师范学堂”改名为“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张秀升为第一任校长。
本年度三至七月实支经常费银元九千二百七十三元。
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招收初级完全科新生戊班和己班,计134名。连同原有的甲、乙、丙、丁四个班及英文补修科一个班,在校生共398名。是月,山西准教育司将山西各师范学校以排序冠号,又将“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改称为“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张重升完善了学校的职能机构。校长下设教务处、庶务处和学监三部。教务处长,郭自励。庶务处长,梁允济。学监拟有几人负责。(张重升之后的校长先后为张直升、冯振邦、郭自励、吴人英等。)
本年度实支经常费元四万六千三百五十五元。
民国三年(1914)一月,奉教育厅令,将原来甲、乙、丙、丁、戊、己、班改为一、二、三、四、五、六、七班。奉令,附设单级小学及单级讲习科学生各一班。九月,抬妆师范第七班学生71名。本年度增加经费银元二百一十元。
民国四年(1915)八月,抬妆师范第八班学生68名,师范补习班学生50名。
民国五年(1916)八月,上年的补习班编为第九班,并就抬师范第十班加一个补习班,计141名。
民国六年(1917)五月,奉命选送吴人英、樊振玉、田邦彦等赴京参加注音字母学习七个月。
民国八年(1919),抬妆师范第十三、十四、十五班。计160名。第七班学生50名毕业。九月,奉命学习国歌谱。十一月,奉教育厅训令,以及在全校推广注音字母,并将注音字母列为学生必修课,十二月,奉省长令,学生李飞云等43名同学分别教授各街长、副街长、辅长注音字母。
民国九年(1920)一月,教育厅给李飞云等学生教发省长发给的“检定注音字母证书”。三月起,省政府规定师范生每人每月饭费三元。五月,师范生发起筹办平民小学。八月,招收师范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班,计255名。第八班学生48名毕业。本年度经费开支银元五万二千三百三十七元。临时费银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九元。
民国十年(1921)教务主任张直升获教育部颁发的壹等奖章。学校招收师范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班,计138名。第九、第十两班学生95名毕业。后又添抬妆师范第二十三、二十四两班计105名。本年度将普通教室三座改造为体育馆,辟球场一处,改修图书馆。九月六日上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长、中国研究所所长、美国孟禄博士,在山西省教育厅厅长虞和钦陪同下到学校参观,作了题为《学生的机会和责任》的演讲。本年度经常费为银元五万三千八百九十七元,临时费银元一万零九百三十八元。
张秀升任校长十一年,任职期间,他在校舍建设、学制改革、学生管理、招生和课程设置诸方面作了很大努力。
张秀升努力扩充校舍、购买校产:购买民房及古庙遗址三处;购买铁菊巷地产七十亩修建两排教室及东楼一座;改建体育馆、改修图书馆、新辟球场……同时,改革了学制,并调整了课程设置。从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