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www.quancang.com/
明代慈善家李五
李五晋江凤池(池店)人,名英,字俊育,号自然,兄弟居五,俗称李五。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卒天顺二年(1457年),享年72岁。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韬光不仕,好善乐施。有衣食不能自给者,辄周之以粟帛。有纷事不能自解者,必断之以公正,故州人莫不慑服。
家乡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李五利用其优势,发动里人和邻村的村民种蔗榨糖。大构仓舍,榨季时大量收购,然后分批从村西“桅头尾”古渡头装船,过吟啸桥,经晋江水系,出溜石六陡门,入晋江,用大船销往海内外,尤其江、浙、京、津为多。李五是凤池人,所卖糖的产地又以凤池为主,所以李五经营的糖称为“凤池糖”。
在一次暴风雨中,李五一座糖仓倒塌,数天后清理仓库,发现被泥土覆盖没有溶失的黑糖,色变为灰白,其味更清甜。他因祸得福,把制糖最后一道工序采用泥土覆盖,生产出来的糖成灰白色的赤砂糖。其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蔗糖,销路越来越好。正统九年,浙江宁波鄞县发生瘟疫,患者甚多。后来传服“凤池糖”可有效防治。在此卖糖的李五,二话不说便开仓施糖,讨糖者日多。因应接不暇,他找一泉水最多又交通方便的水井,每日倒糖于井中,任民众自行汲取。不日病疫得到控制,民众感其恩德,把该井称为“李五恩公井”(现尚存)。此后,“凤池糖”因质优又能防治疾病,美名远播四方,供不应求。
在南糖北运销售时,李五也兼营闽南特产龙眼、荔枝等果干。当北运的船返航时,又购买北方盛产的丝、棉运回,分发给各家妇女纺纱织布,再把织成的丝绸和棉布转销海内外,其利润倍增(民间有“池店换纱笼”之称,这也印证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李五南糖北棉往返贩卖,诚信经商数十载,富甲诸邑。家中有金面盆、金碗、金筷,家门前“凤池”中藏有金水牛、金田螺,村北的狮山是李五晒白银的专用场地。至今,闽南群众和东南亚华侨尚流传着“富得像李五”的美称。
泉州府志等史书及碑文记载:宣德六年正月,新到任的泉州太守冯祯和晋江县尹刘,得知洛阳桥北通江浙,南接漳广,年久失修,潮起水涌,桥沉石没,漫不得涉。共议要为民修桥,但苦于工程巨大,资金欠缺。后闻惟有李五可成其议,便召公(李五)至庭。言明其意“……故予必于尔乎,期之欲尔殚心戮力以就事,尔为何如?”李五答:“某志固在,是而未果于行。今值太守命,奚以辞。”于是割其财,费金万计,请正淳僧董匠事,鸠民力,历星霜,越三载告竣。桥增高几六尺,横空卧流,水波莫漫。正统六年,萧元吉适以官游入闽,闻公(李五)善,陈文请旨,英宗钦赐“乐善好施”金匾。
宣德九年,李五修桥后又做第二大善举———重修六里陂。用一年多的时间集民力,在迂回曲折40余里的工程中,挖沟,筑陂(堤),修堰,建陡门。由池店镇华洲旧村的后桥陡门,引凿江淡水沿陂灌溉千顷水田,使晋江平原旱涝保收。六里陂在郡城南关处,途经永靖、和风、永福、沙塘、聚仁五个里,是当时晋江最大水利工程,国赋民命皆焉。
李五慷慨解囊,铺筑途经家乡的泉安古大道中的石板、修吟啸桥、桥亭桥,保证道路畅行,益泽万民。重视教育,创办桂岩书院,让村中学子就学,其子孙十二世文武科第蝉联。
好地方!
福建我的老家!会去泉州打扰王兄的。
福建我的老家!会去泉州打扰王兄的。
雪灾的时候要您来躲躲都不肯.....什么时候来啊...[10月份泉州开全国农运会.申请一下.过来采访.又能工作,又能见朋友.何乐而不为]
我后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