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www.quancang.com/

徽章|军品|红色文化|湘泉雅集|quancang|湖南|收藏|古玩|历代钱币|泉品|太平天国|厌胜钱|机制币|纸币|私钞|机制铜元|银币|古籍|徽章|票证|故纸|税文化|古币|拍卖|铜器|玺印|杂件|玉器|瓷器|书画|交易|博古藏今|闲情逸致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民国资源委员会特矿管理见证中德合作

1楼
花钱月缺 发表于:2018/2/24 11:05: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德间的“以货易货”协定

1937年6月14日上午,孔祥熙一行坐专车回到柏林,下午安排与德国国防部部长布隆伯格元帅见面。布隆伯格是德方“亲华派”人物,对中国一直抱着友好态度,在办理中德“以货易货”的过程中,他与孔祥熙有多次函电往返。两人见面,寒暄了几句后,布隆伯格便单刀直入地问:“中国对德国有什么希望及需要办理之事,请坦白相告,本人一定尽力协助。”孔祥熙希望德方能继续执行易货协定,对华提供军火及尽可能多的国防装备。布隆伯格想了想,说:“德国现在也正在整顿国防,自身所需武器的数量很多,但对中国仍愿尽力相助。希望贵方一定要拟出计划,早日通知我方,以便有充分准备,千万不要随意增减改变计划,使我们无法应付。”中德关于继续供华军火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当晚,布隆伯格在旅馆举行晚宴,有不少德国的军方人士出席。宴会上,孔祥熙再次强调中德双方商谈的核心内容——“以货易货”协定,可以说,只要能顺利履行这个协定,即意味着中国能购买更多的德国军火装备,用以补充脆弱的国防,增强对日的抵抗力量。
由于“谈得非常融洽”,当晚孔祥熙即乘车离开柏林,圆满完成了秘密会晤希特勒的使命。
那么,什么是“以货易货”协定呢?程天放在回忆录中作了如下解释:
中德两国政府在1936年3月间签订了一种协定,规定德国供给中国以一亿马克的信用贷款,中国可以用来购买各种德国出产的物品,然后以中国出产的原料,如同钨沙、锑沙等归还。货款的年息是五厘,中国未动用的数目不付息,已归还的数目也不再付息。这笔贷款没有规定清还的期限,随时可以延长,也随时可以结束。双方都不用现款,所以叫以货易货。协定中虽讲的是德国物品,实际上中国所要的都是武器或军用品,用来加强国军的实力,准备对日作战。当时恐怕引起日方注意,所以这个协定是通过军方,而没有经由正常外交途径,同时对外也从来没有公开过。八一三事件发生以后,国军在上海作战,所用的武器一部分就是根据以货易货协定,由德国得来的。
简而言之,这个协定相当于德国为中国提供了价值1亿马克的军备基金,中国政府可以随时动用,无限期地使用这笔基金,用于购买德国制造的军用武器。不过须按年息五厘的利率予以偿还,以中国出产的物资原料作为抵偿——这样一来,中德双方之间没有货币交易,既成“以货易货”之事实。
按照1930年代的汇率粗略核算,中德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为1:1等值,即“以货易货”协定意味着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中国提供了价值1亿银圆的军备基金,这一数额堪称可观(据统计,1937年全年中国财政收入的总额不足7亿)。毋庸置疑,德方为中方提供的军备基金,在当时的国际外交环境之下,还是有相当诚意的。
当然,德国因自身军工需要,每年消耗万吨以上的钨、锑等原料,客观上也促成了与中国的“以货易货”协定。这一协定于中德双方皆是有利的,只不过中国因为面临日军侵略的战局,对军火的需求更为迫切罢了。
事实上,早在1935年5月,德国经济部部长沙赫特就曾致函孔祥熙,表示德国完全愿意并有能力大量采购中国的矿产及农产品,且愿以德国发达的工业全力提供中国所需的各类工业产品。1935~1938年间,中国用特矿产品换来了大量的德制武器装备。这些武器主要有要塞炮、防空炮、迫击炮、各类枪支、坦克以及望远镜、钢盔、防空装备、架桥设备,还有海军的快艇、鱼雷、潜艇等。国民政府还以特矿产品为抵押,得到了德国的贷款。
1936年2月,德国同意向中国提供价值2.5亿马克的贷款,来购买包括德国的军火和其它工业用品在内的物资,而且可以将1亿马克的物资先行输华。1936年3月,中德达成协议,德国国家银行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贷款,国民政府以透支的形式,向德国订购兵工器材及陆海军装备,中国则以德国所需的钨、锑、桐油、生丝、大豆作为偿还。国民政府将这笔货款的90%都用于从德国购买武器装备和兵工器材,其余近10%由资源委员会向德国购买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设备。
据统计,至全面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从国外进口的武器装备中有83%来自德国,有将近30万军队接受了德国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还有30万也准备在短期内采用德国步兵师的编制与装备。抗战初期,这些来自德国的军事援助,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参加“八一三”抗战的国民政府军第87、88、36师,使用的就全是德式装备,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与昂扬斗志,痛击日军,拖延了日本侵华的步伐。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间,中国从德国进口16门8.8公分要塞炮,配制于江阴、南通、南京等要塞,对抵抗日军沿江西行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种矿产统制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另据德方的统计资料表明,1937年全年,德国运送中国的作战物资总值达8000多万马克,其中包括卡宾枪、大炮、坦克、飞机、高射炮、战车防御炮等,成为苏联军援到达前,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军火补充来源。德国军事顾问也继续活跃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成为中国军队在实战与军事策略上的重要辅助。

2楼
花钱月缺 发表于:2018/2/27 11:00:00
谢谢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0 - 2008 湘泉雅集网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Processed in .03125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