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www.quancang.com/
萧山令:国民党南京卫戍部队代理司令,革命烈士,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
革命经历
他走强兵救国的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征途。1911年,离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研习军事。1914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投入湘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代理沅江县长。1926年5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参谋等职。1928年退役回乡。1929年5月重入国民党军,任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12月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1932年1月任宪兵司令部总务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1936年3月由上校处长攫升为少将参谋长,1937年3月任宪兵副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和指挥了抗击日军的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然后兵分三路对南京实行大包围。12月8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点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赴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其日,同乡部属陈辑川专访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萧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12月9日,陈辑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临时指挥所,劝其早作退计,萧山令凛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 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其视死如归之浩然气,令陈为之震慑。 12月12日下午3时,唐生智与蒋介石电令;“全线突围撤退”。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 突围命令下达后,除83军,66军按军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全部夺路涌向下关,数十万军民争相抢渡,乱成一团。从挹江门到下关,人山人海,呼天叫地,争先恐后,水泄不通。军人任意鸣枪,自相残踏、被踩死、打死的人不计其数。 前面;浩瀚长江,波涛滚滚,天寒水冷,渡江无船。城内;日军疯狂追杀,枪鸣炮轰,烟尘滚滚,烈火冲天。江面;日寇军舰横冲直撞,翻江倒海,天空;日本飞机呼啸轰炸,机枪横扫,地动山摇。 为了逃命,人们纷纷涌入长江,江面人头点点相互挣扎,淹死冻死不计其数。 萧山令镇定如铁铸,果断的命令宪兵队长罗友胜带大部宪兵到蛇山、龙蟠山阻击日军,自己则率部拆屋扎筏,掩护军民渡江。在整个夜晚里,萧山令数次被部下推到筏上,但他几次都挣脱上岸指挥掩护扎筏抢渡,直到12月13日晨,下关仍有三分之二的军民无法渡江。 7时许,日军骑兵七千人与三艏军舰逼近江边,水、陆空夹击我抢渡军民。见日军疯狂的屠杀我渡江军民,镇静如铁的萧将军再也镇定不住,热血炸肺,大声疾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浑身捆满手榴弹,身先士卒,率部冲向日骑兵,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日军纷纷落马,萧将军也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凝聚成了一具永不屈服的中华民族军魂!(另一种说法:13日上午7时,他率领掩护撤退的部队抵达江边,看到国军遭到水陆夹击,军民死伤遍野,悲愤至极,疾声呼喊:“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遂率部与日军冲锋、肉搏,血战5个小时。国军弹尽援绝,江边官兵多数战死,血流成河。他目睹惨状,无回天之力,痛不欲生,遂举枪自杀殉国,时年45岁。有人在其遗照上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南京沦陷
中华民族的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司令、南京市长、首都井察厅长萧山令,于1937年12月13日7时许,用他年仅45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悲壮国歌!而他的尸体,也化成碎片溶入在南京首都的这块热土之中,以至日军打扫战场时,都无法证明他们已经征服了萧山令。 12月中旬,《中央日报》《重庆日报》报道了南京失陷和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司令、南京市长、首都井察厅长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的消息。头版刊登了民国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和对其遗属以十万元抚恤的决定。1945年底,南京收复,萧山令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军人纪念碑上。 1984年,纪念抗战40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并在《人民日报》《团结报》用史料介绍了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血洒南京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 有人在其遗照上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名字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全国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2月中旬,《中央日报》《重庆日报》报道了南京失陷和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司令、南京市长、首都井察厅长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的消息。头版刊登了民国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和对其遗属以十万元抚恤的决定。1945年底,南京收复,萧山令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军人纪念碑上。
1984年,纪念抗战40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并在《人民日报》《团结报》用史料介绍了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血洒南京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
有人在其遗照上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名字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全国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2月中旬,《中央日报》《重庆日报》报道了南京失陷和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司令、南京市长、首都井察厅长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的消息。头版刊登了民国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和对其遗属以十万元抚恤的决定。1945年底,南京收复,萧山令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军人纪念碑上。
1984年,纪念抗战40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并在《人民日报》《团结报》用史料介绍了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血洒南京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
有人在其遗照上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名字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全国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民族军魂萧山令
老汉《益阳的故事》之 民族军魂萧山令
萧山令,当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这个字眼出现在人民日报时,人们还以为是日本占领时期的一项军事行动的代号呢,后来仔细阅读,才知道是国内的一个著名抗日将领,并且,就是益阳人。
既然是益阳人,那么也就很自然的吸引了许多益阳人的眼球,经考查萧山令,字铁侬,1892年6月11日出生在益阳县、大泉乡,四方山村,萧家弯一户三世“秀才”功名的瓦屋里,当时门楹上曾有一副现在都还让子孙们牢记的对联
秀才本微末功名,却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孙三代蝉联不绝。
寒家无丰盛筵席,幸叨宗族乡邻亲朋戚友八回燕贺都来。
从萧山令出生的环境和这副楹联来看,不管是肖氏祖上自写还是请人捉刀,萧山令出生在一个中国传统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普通小康农民家庭。
然而。萧山令生长的时代却是个极不正常的年代,可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没落,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打击,列强在中国任意制造不公平的年代,也是中国在屈侮中挣扎,失望、反思和奋起自强的年代。
湖南,虽地理上处在中国的中部地区,但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形成的特殊政治地理位置 ,却属于中原主文化的边缘地区和南方“蛮”文化的前沿地带,相对来讲属于封建专制文化的薄弱地带,在西方文化通过以野蛮的方式传入中国的时候,这里可说是属于清闲的“旁观者”,它既无西方文化野蛮入侵的切肤之痛和先进文明带来的受益之利,也无应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决策之权和干预之位,历史使它处在了一种最能以正常心态观察这种中西文化碰撞的“旁观者”位置,因此,湖南在这个时期成为这种文化碰撞的最清醒和最冷静的观察者,也就是在这种特定的人文环境里,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有决定性改变和深远影响的人物,这其中最早的要数魏源,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中国最早的“洋务”和改良变法的倡导,这之后,涌现出的曾、左、彭、胡等清王朝中兴名将,虽身份都是军事家,实则都是睿智的政治家,再之后,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象蔡锷、黄兴、宋教仁、唐生智等,再再之后,便是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等,而这其中的萧山令也就是在湖南这种出人才的人文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员萧山令16岁毕业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毕业时,面对中国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的现状,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次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就读期间,由于辛亥革命暴发,学校停办肄学,1914年,22岁的萧山令再次考入保定军校,1916年毕业后,返湘在蔡巨酋。贺耀祖部任排、连、营、团长诸职,1926年,唐生智的革命军第八军进驻湖南,萧山令因得到唐的赏识,被委派到沅江代理担任县知事锻炼政治才能,这期间,由于农民运动的兴起,遂弃职归家。1928年复出,随长官吴思豫接受青岛、济南,一路立功提升,至1937年3月,由上校提升为少将,国家宪兵副总司令。
按理说,萧山令的这个从军过程,在当时的湘人中比比皆是,萧无论是从政治见解社会影响还是社会地位,都是不足以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湖南名人相提并论的,可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特定历史的原因,却把萧山令推到了这样一个成为湖南名人的地位
1937年,8.13上海战争打响后,11月,上海全面失守,华东地区基本沦陷,日军稍作准备调整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危在旦夕。
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其意义自然十分重大,既是交战国占领的象征,也是被占领国屈侮的象征。面对日军对南京外围汤山、芜湖等地的占领,多数党国要员和富豪名流卷金携妾仓皇出逃。
蒋介石面对这大敌当前、国家危亡的局势,于11月8日起,连续三次召开军政幕僚会议,主要商讨守卫南京的事宜,其中萧山令也列席参加。会上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意见1.主弃,按原计划迁都重庆,这是多数军政要员的观点,他们认为,日我军事武器力量悬殊,从日本攻进上海,杭州等地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积累了一套完善的攻城经验,坚守南京,等于城毁人亡。2.主降,这派有点象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观点,按理说,这种观点平时是没有市场的,因“汉奸”“卖国”的帽子随时就可以把人压死,但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却占有很大的份量,具体见解是国民政府按计划西迁,暂避和日军的正面决战,以南京市的名义投降,免一城百姓之性命。3.主战,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说是最少的,具体来讲就只有唐生智和萧山令,但却是会议上最能压倒其它观点的高调军人的职责,就是守土卫国,为国捐躯,乃军人的本份,今日本人来了,不战而逃,是军人的耻辱。作为宪兵总司令的唐生智最后竟断然的说你们都可以走,我决定与南京共存亡。自然,作为宪兵副总司令的萧山令也只能与南京共存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