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省宗圣庙志一卷 曾炳堃辑 1915年曾氏枣园铅印本1册冠像(湖南) 清光绪三十二年,曾氏始祖庙重修告成,随之七十五派曾炳堃辑录先贤之艺文、祭器之陈设、祔祀之先达、捐赀之姓名等史料,历时数年,直到1915年付梓。本志首列庙宇、次列祀产、后列祭器、祭文、祔祀、艺文、族捐等。 2011年3月2日 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昊天大厦湖南宗亲会 家父上恒下寿,在电话里高兴地说:今天在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找到宗圣庙的资料了!随即,又用惋惜的口气说:这座圣庙是2006年被拆掉的!资料上写道:“曾子庙平日对外不开放,因此外界知之不多,这是封闭型的管理所留下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曾庆元宗长2007年7月撰写,发表在《长沙文史》第20期的文章:《我所知道的宗圣曾子庙》。这是目前为止最全面和最细致、最权威的记载了。 宗圣曾子庙(以下简称曾子庙)座落在今长沙市顺星桥,东临蔡锷路、西至原东区中心小学、北至中山东路。该庙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宏伟,其风格似曲阜孔庙,分上、中两殿一厅,青色大长砖,红色墙。靠东头有一座花园和几栋房屋,后毁于文夕大火。靠西头有六栋房屋,其中五栋是参加祭祀人员的招待用房,每栋正门上方都有楷书写的曾子《大学》一书语录,如“格物”、“修身”等。第六栋是膳房、桥厅。曾子庙系捐助兴建的,原有近百块长方形石碑,记载了捐资人的姓名、籍贯、金额,文夕大火中石碑被毁。曾子庙正门是座大牌楼,两边立有石兽,左右有显目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示,显示着当年的神圣与严肃。 曾子庙上殿为宗圣殿。曾参又名曾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6年。他修养全面,尤以孝著称,其著作《大学》是儒家经典组成部分,是一部有关哲理的书,对后代影响很深。历代当政者很崇尚曾子,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被封为“宗圣公”。该殿正上方悬挂有清道光“道传一贯”御赐横匾,左右边上方还悬挂清咸丰、同治的御赐横匾。中殿名曰莱芜侯殿,是祭祀曾子父亲曾点之所。曾点也曾受业于孔子。大殿由十几根长石柱支撑屋顶,更显得建筑的雄伟。在上殿与中殿之间还有六间小殿,原都有神位,后在文夕大火中被焚。下殿曰道传厅,是学子举行讲学传道的地方,殿的上方有曾国藩正楷写的忠、孝、仁、义四幅大匾,正方形,十分显目,署有大清太子太保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名款。 抗战期间,为了保护好曾子庙,并防止军队驻扎,先祖父曾德隆与市商会左益斋、黄佩石等名绅商议,将商会迁至曾子庙,将三厅改为办公房,借此保护中、上两殿。这栋办公房在1944年长沙沦陷后被飞机炸毁,直到抗战胜利,曾子庙较完好地保留了上、中两大殿以及靠西头的六栋房屋。据说,像这样宏伟的曾子寺庙,配套完整,在全国罕见。 曾子庙有族办小学一所,名曰新民小学,取名《大学》一书“新民”章,抗战期间停办。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恢复,校长曾广左,1952年并入东区中心小学。合并后,该校校长钟昌前将曾子庙中殿以及靠西头的六栋房屋拆掉,改建为教室,保留了上殿宗圣殿(据说是当时市里意见)。2006年,仅保存下来的宗圣曾子殿也被拆掉,此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宏伟寺庙建筑被完全拆毁。 曾子庙的祭祀活动。包括曾子在内的孔门弟子,从东汉朝起,就受到官府的祭祀,于是曾子的社会地位和谥号也就逐步提高。民国以来,祭祀活动不具有官府性质,但曾子庙的民间祭祀仍坚持下来,每年冬至举行。曾子庙平日对外不开放,因此外界知之不多,这是封闭型的管理所留下的负面影响。冬至祭祀活动由管委会正副主任主持,主持人身穿祭服,由多名礼生相陪,喊礼,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大礼,由国内惟一的浏阳祭孔乐队吹奏古典祭祀音乐,显得十分隆重严肃。祭毕,凡参加祭祀者只要能讲出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代曾氏字辈的名字,就免费招待酒席。另一项活动为传道讲学,因受时代和诸多条件影响而停办。 这里附带讲讲曾子庙一批锡祭具的问题。这是一批祭祀餐具,每个两公斤左右,上有不同图案和文辞,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抗战期间,先祖父为了保护这批祭具,将其包装,雇船运至宁乡道林荷塘凌姓亲戚家保存。抗战胜利后,先父曾伏云全部移交给当时新民小学校长曾广左,以后这批祭具如何处置不得而知。 先祖父曾德隆,1933年由家族推选为曾子庙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管理曾子庙的全面事务。主任曾省斋,浏阳人,在当时省会政、教界颇有知名度,长沙解放前夕去了香港。先祖父接管后,因两个大殿和其它建筑长久失修,曾用了两年之久的时间进行了大修,使之焕然一新,得到家族的一致好评。1940年,先祖父病逝。他老人家为了管理好曾子庙,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尽力费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7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