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各国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除了枪炮和鸦片,代表性的当属宗教对中国的侵袭!洋教的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文化,许多战争也是列强们以教会案件为借口发起的,此章牌见证了早期民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即可徽章收藏,又可佩戴,还是老货韵味十足。 备注:这是清末民初的老章牌,遗留下来十分稀少,懂行的知道此物的价值和意义。清末的教会案件是指各地发生的烧砸教堂,驱逐教民的案件这是半殖民地的特殊产物,更有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特别是一些外国教士无视中国法律国情涨势逞强,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大爆发! 东北解放战争自1947年转入战略反攻之后,国民党部队被俘人员日益增多。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这些人员猛增至数十万之众。这给了新成立的东北人民政府,特别是东北军区又增添了教育安置国民党军的任务,被俘人员除了部分参加解放军,部分遣返回家,还有一部分无家可归,或不愿参军又因家乡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家难返”者,急需安排生活出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部特殊的队伍--“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团”诞生了。1949年4月,在荣军创办农场运动启发下,五个解放团开入北大荒地区进行垦荒戍边。这是一支担负着双重任务的特殊部队,要在黑土地上创建"机械化农场",又要改造、教育战俘,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解放团农场的组建,由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被俘人员为学员,初期均由团长任场长,政委任书记。解放第四团~团长王志臻(红军干部)、政委石坚。这是一支教养解放过来的少尉以上国民党军官的团队,他们仍按部队编制,一律称之为“学员”。按现役军人供给制标准,均以“同学们”相称。1950年该团接管了解放军炮兵一师在丰乐镇、笔架山、红堡等地开垦的约22500亩土地,11月又在丰乐镇建立了临时场部。12月团长王志臻同志到笔架山视察土地,认为这里依山望平原,可开荒万垧,决定在这里建场。1951年1月上旬,将场部移至笔架山。三月间全团来到笔架山现场。4月正式创建笔架山农场。 在建场初期,劳动条件是异常艰苦的,在团党委的号召下,他们和投诚起义人员同吃同住,以身作则,全体干部和学员积极执行了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在冰天雪地里割泽草、搭窝棚,用20天时间突击修建了一部分工棚,接着便投入春耕。由于拖拉机没有及时拨来,生产是靠人畜力进行。当时投入劳力2100名,耕种土地26835亩收获粮食261.2万斤,同时建设房屋和暂建工程9500平方米。解放团的艰难开垦,为"十万官兵"的初步建设北大荒打下了良好基础。 解放团是改造大自然,改造人的大学校,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人们惊奇的发现,不少曾与人民为敌的人汇集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转向人民,有的在长期的磨砺后,成长为爱国者,革命者以至于共产主义者!这就是解放团神奇力量之所在。这也是笔架山农场史上一个泯灭不掉的特点,历史将记载着这一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