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D―达利大铜章第一眼见了,就给人以艺术的震撼力,达利大铜章用黄铜铸造,圆形,直径80mm。达利大铜章正面以他的本人的《单眼达利》照片形象设计,背景的以无数反复的简洁缩小的超现实的达利单眼图片烘托其形象,把原照片图中的遮挡白布设计出具有飘动动感的形象,也使其作品增添了活泼夸张的艺术氛围。其达利铜章证书说明为达利的自画像作品,达利的自画像我至今没看到和没找到有这张形象,但目前也不能肯定说完全没有其作品同类形象,日后待核实再论。
从我现有的资料核对其正面那超现实中怪异的达利形象是出自人像摄影怪杰——菲利普.哈尔斯曼之手。是哈尔斯曼摄于1954年作品名称《单眼达利》,这张看起来十分古怪的肖像其实不难制作;只有把底片正反两次放大后,把两张左右相反的照片剪掉一部分,拼接起来,稍加修饰,翻拍即完成。哈尔斯曼与达利1941年相识与纽约,两人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开始了长达30年的合作,哈尔斯曼由此拍摄出了一系列非凡的照片。
背面图案均为达利的著名艺术作品的组合,以突出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其中《时间的轮廓》青铜1977年至1984年,长100厘米 宽77厘米 高150厘米,141千克。这个雕塑是达利1931年绘画作品 “记忆的永恒”的回应,达利著名的融化、变形表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雕塑中钟表在枝头融化,变成一个人脸的侧面,表明了人和时间的结合。超乎想象的软化表也表明了时间的心理状态,同时自然流逝的时间是可以被人类所领悟的。时间变慢和它的非理性因素是达利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只融化表的形象后来多次出现在达利的作品中。柔软的钟表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达利著名的油画《记忆的永恒》、雕塑《时间的贵族气息》、《时间马鞍》、《时间的侧影》等都出现了仿佛是快被烈日晒化的钟表。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达利经常把时间的使者——钟描绘得软绵绵的,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只限于他所痛恨的事物。在《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他指出:“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
铜章中达利惟一的女人———加拉。达利的画作中有个重要形象,反复出现。其中就是他的妻子加拉。达利的绘画,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厌其烦地唱的对加拉的颂歌。在达利的艺术中,加拉的地位极其重要,她曾参与达利的创作,可以称作超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员。达利的女人只有一个,就是加拉;这个女人是神。
该达利大铜章图案由上海青年美术设计师徐云飞设计并雕刻,整个铜章以高浮雕技法工艺创作。其设计新颖、构图独特,立体感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微型雕塑精品,达利大铜章限量铸行1000枚,每枚大铜章和证书的编号一致。证书有激光全息防伪标签。
以下再简单介绍一下达利。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于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部加泰隆尼亚的费格拉斯小镇。在成长的过程中,达利曾受到从印象派到立体派等前卫艺术的影响,也从19世纪一些注意精致描绘的现实主义画家的创作中得到启发。20世纪20年代初,意大利“形而上画派”主将基里柯(Chirico)和卡拉(Carlo)在写实中探究形而上和超现实的画风,对达利启发颇大,使他一生拒绝接纳抽象艺术。在弗洛伊德潜意识、梦幻学说的影响下,他迷恋于20年代中期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并参加超现实主义绘画运动,一直到被布雷东(Breton)开除出这一运动。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达利创造了一种荒诞的、怪异的画风,而其题材往往与人的生命意识中神秘的一面,诸如生死、性爱、变态和对宇宙的想象等有关。他注重超现实主义中受激情引发的灵感性创作方法,并将其转化成流动的过程。他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
从50年代开始,达利的创作转向宗教题材,受到梵帝冈教皇的特别器重与赏识。大幅画作《圣母》(1949)、《十字架上》(1951)、《最后的晚餐》(1955)等,浸透了宗教的神秘感,宣扬消极、悲观和离世的思想情绪,被天主教会誉为“20世纪最杰出、宏伟的宗教画”。
"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这是达利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的话。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
我再介绍一个达利的好朋友,菲利普.哈尔斯曼,1906年生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市,父亲是个牙医。青年时代的哈尔斯曼,曾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学过三年电气和机械,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机,逃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在纽约,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哈尔斯曼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他的人像摄影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在美国摄影界享有很高声誉。1945年,任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推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他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里。他为斯蒂文森、爱因斯坦和斯坦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制在邮票上大量发售。他一生出版了6本有关摄影的书籍和画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尔斯曼论摄影意念的产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尔斯曼的透视眼光》等。
在这次2003年9月11日至15日的首届上海艺术沙龙艺术展中,特别展出了德国著名版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的作品,她大量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了生活中刻骨铭心的遭遇。也是鲁迅先生最尊重的版画家,1935年她的版画曾被鲁迅先生编辑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收录了德国凯绥.珂勒惠支所作版画二十一幅。在这次展览中我还看到了凯绥.珂勒惠支的几件难得一见的雕塑精品,尺寸都是十几公分到二十公分之内的小件雕塑作品,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睹其青铜和黄铜雕塑作品。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我在1976年以后从《美术》杂志上开始了解的,雕塑作品很少看到,这次看到了其原作后使我联想到这枚铜章的收藏意义。
说实在收藏这样的大铜章就等于收集微型的雕塑作品,玩纪念章其实就是玩雕塑艺术的韵味,从其中大手笔粗犷的高浮雕到细腻完美而圆润的薄意雕刻画面,自己看到了喜欢就收藏,也等于把微型的雕塑拿回了自己的家,在生活之余拿出玩味欣赏也是乐在其中,够幸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6 15:3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