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苏北抗日武装主要有三个。其中力量最大的是韩德勤,他是鲁苏战区副总司令、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主席兼江苏省保安司令,归他指挥的有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还有十个保安旅,实际兵力约五万余人。其次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所属部队,九个纵队,实际兵力约有两万多人,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总指挥部放在泰州,各方面简称他们为“泰州两李”。“两李”是苏北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全盛时期收编过十一个纵队(相当于旅)。第三是税警团,江苏省税警团的总团长陈泰运,四个团兵力,四五千人,武器精良,属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财政部,是宋子文创建的嫡系部队。
李明扬、李长江和韩德勤虽然都是国民党,并有隶属关系,矛盾却很深刻。李明扬靠了桂系的支持才弄到了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的番号,屈居韩德勤之下。而韩德勤一任省主席,就把李明扬、李长江原任的江苏省保安正、副处长(即正、副保安司令)的位置抢了过去,自己兼任处长,李守维当了副处长。韩德勤还垄断饷弹供给,暗里派人打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所属部队,一心想分化、控制两李部队。“七七”事变后,李明扬出任第五战区(徐州)游击司令总指挥兼江苏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与当地保安旅共同抗日。其间,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后由李宗仁(战区司令长官)委任苏北第四游击区指挥官。他率部辗转淮阴等地后,选择驻扎泰州,在西山寺设总指挥部,在泰期间,他住在陈家桥西凌宅大院内。1939年夏,由于他人气旺、号召力大,他的队伍迅速扩大为七个纵队,三万多人枪。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将李部改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仍任总指挥,李长江、张翼为副总指挥。该部据有泰县(州)全境及周围地区,形成有别于韩德勤势力的地方实力派。该部成立初期,在李明扬的倡导下,建立了政训处、政训室、政工队、政工训练班等建制齐全的机构,并设立教导总队,对各类军官和军士进行培训。李明扬比较开明,他在纵队司令颜秀五等人的建议下,还一度邀请新四军政工干部帮助开展训练。
两李的部属来自各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纵队司令丁聚堂,初名丁成标,淮阴人,原是海匪潘开渠部下,抗战初始,在靖江县长何克谦部任侦缉队长等职,1938年,他又在海门县长魏湛元手下担任县常备第五大队长,并兼任海门水上游击总队长,1939年被李明扬收编,1941年2月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一纵队是由扬泰沿线的大刀会组成的地主武装,下辖三个支队,二支队队长为李化南,原是李长江属员,后被充实到一纵队。
二纵队司令颜秀五是海洲人,结伙贩过私盐,喜欢讲江湖义气,早年在上海还曾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有过关系,是共军对两李进行工作的联系人之一。他部下的五支队有个四大队,是上海地下党组织起来的启东抗日义勇军改编成的,有党支部,大队长王澄就是共产党员。
三纵队司令张公任是国民党省党部委员。张公任虽属CC系统,但他部下的八支队支队长陈玉生是共产党员,队伍也是受共产党影响组织起来的抗日进步武装。1940年7月陈玉生率八支队起义,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独立支队,8月并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编为第7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惠浴宇,后邱玉权任团长,余光茂任政治委员。
四纵队司令陈中柱是黄埔军校出身,抗战爆发后,陈中柱积极组织津浦路沿线之铁路员工、学生和群众成立战地服务团。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中,陈中柱奉命率部参加大洞山保卫战。1938年,陈中柱接受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的改编,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1939年秋,陈中柱率部击退进犯兴化日军。1941年1月陈中柱受命兼任江都县长,1941年6月7日,在与日伪战斗中殉国,年仅35岁。
六纵队司令陈才福是李长江的结拜兄弟,原系上海滩上的流氓,当过土匪,又当过“包打听”(上海租界巡捕房的便衣侦探),心狠手辣,他的部下也大多是横行不法的亡命之徒。
1941年2月,经过内部秘密协商,该部决定一分为二,由李明扬率少量人马赴泰州北郊一带坚持抗战。第一纵队司令丁聚堂、第二纵队司令颜秀五、第六纵队司令陈才初、第七纵队司令秦庆霖、第十一纵队司令范杰随副总指挥李长江假装投敌,待机反正。当时与伪南京政府达成以下条件:第一,泰州不驻日军,第二,该部不改编、不离原地,第三,按月给该部发放给养,第四,按该部现有编制补充武器弹药,第五,泰州原有行政机构及其长官不得撤换,不得增设新的机关,第六,泰州进出口货物,不得阻拦收税。而该部只答应伪南京政府一个条件,改挂汪精卫国民政府的旗子,即在原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上方,加一条写有“和平反共建国”三角黄色飘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4 11:30: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