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阮玲玉和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之子黎铿,一起来到杭州,为一座新开业的豪华剧院剪彩。这就是胜利剧院的前身——联华大戏院。
在浙江文化圈,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浙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戏院。这个戏院,成为当时全省最高档的大戏院。阮玲玉剪彩之后,她主演的电影《神女》,在杭州连映16天。
“其实胜利剧院最早的时候,就是电影放映和舞台演出并重的。开张以后,就成了杭州人文化生活的地标。”胜利剧院总经理沈振天告诉记者。
接下来的故事,有点像电影《霸王别姬》。
这座西湖边的剧院,在80年的岁月中,一直改换着头顶的旗号,和舞台上轮番登场的主角,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
1937年12月,日军分批进入杭州。次年,联华大戏院被日本人改名为“东和剧场”,每周2天放映日本影片。1939年,又改名为“中华大戏院”。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剧院,将“中华大戏院”改名为“国际大戏院”。因为政府亲美,国际大戏院与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公司签订合同,专映好莱坞影片。
那个时候放映的好莱坞影片,全是原版的,只有少数人看得懂。
1946年11月,影院特别推出了“译意风”(同步翻译设备),就是民国时代的“字幕组”,让平民百姓也能看懂外国影片。
登台大师不胜枚举
《十五贯》和《五女拜寿》在这里首演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大戏院又改了名字。这回,是我们熟悉的“胜利大戏院”,为迎接革命的胜利。
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胜利剧院是全省演艺市场的中心,一块金字招牌。
在这里登台的大师不胜枚举,尤其是越剧明星,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尹小芳、陈佩卿等轮番登台。那时,杭州老百姓有句口头语:“看京剧到东坡,看越剧到胜利”。
当年这些越剧名角的场子之火爆,不亚于今天年轻人追小鲜肉们。
《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碧玉簪》,总是日夜连演,有时甚至演上一个月,且场场爆满。
当然,京剧、昆剧、婺剧等戏曲名家,也是这里的常客。
“盖叫天的《十五贯》,当年就是在胜利剧院排演的,再到全国巡演,后来变成昆曲复兴的契机。”沈振天说。
同样在这里“热身”的名作,还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
1952年,周福荣从太平洋电影院调入胜利剧院,任业务主管。他说:“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京剧的四大名旦先后都来过。”
“我们后来一直保持了这个传统。我们给戏曲票友提供平台,圆他们的舞台梦。”沈振天说。
当然,经营是艰难的,即便加上后来的招待所和店铺,胜利剧院每年营收和支出只能将将打平。沈振天坦言,“全杭州只剩这么一个老剧场了。我晓得,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创新与守旧,前进与曲折,这个时代的人时时面临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