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团奉命守庐山
1938年5月,白崇禧来九江视察,决定把庐山划为国际难民区。随着战事的推进,7月21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来到庐山莲花洞并召开师长以上会议,讨论作战部署。这时日军波田支队与一O一师在兵舰、大炮和飞机的配合下,联合进攻九江,对布防在长江、鄱阳湖之间三角地带的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约40万军队形成钳形包围。陈诚觉察这一不利情况,请示最高当局并获得批准后,为避日军锋芒,保存实力,退至田家镇布防,并派人携带亲笔画出防线的庐山地图,星夜赶往驻防在九江的江西省保安第三团、第十一团指挥部,命令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率领第三团、第十一团连夜布防,拖住日军,掩护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安全转移,然后退守庐山打游击,牵制日军西进,作为战略配合武汉会战的重要步骤。
25日清晨,日军对九江城发起猛烈进攻,胡家位要求官兵“抱必死之决心,以保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两保安团与敌军在九江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至26日下午,当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撤到安全地区时,他们才向庐山撤退。随后九江沦陷,28日两保安团全部退守庐山。
当时的庐山处于无政府状态。庐山管理局和警察局等行政机构已撤至南昌,九江及周边各地的三四万难民云集于此,无人过问,而且战事极为紧张,需要统一指挥。这时杨遇春将军正由汉口到第三战区去,薛岳因他擅长游击战而把他留了下来,请他担任庐山游击队的指挥。而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也计划发动全省的游击战,便商请杨遇春担任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一职,专门负责在庐山打游击。
杨遇春,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曾参加过红军,因回乡奔丧归队时被国民党军队捉住,投靠国民革命军。
8月11日,杨遇春临危受命上了庐山,与他同来的有原庐山管理局秘书甘豫立,警察署长刘汉东及全部警察。那时通往山上的七八条路都有日兵把守,庐山基本被包围。杨遇春一行只有从隘口经庐山垅惟一的一条小路上山。8月中旬,杨遇春在河东路32号(原朱培德别墅)组建了“庐山孤军作战指挥部”,将两保安团统一起来指挥。牯岭仅留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特务连,其它分派各登山道路驻守。保安三团守前山,分兵把守小天池、好汉坡、剪刀峡、石门涧、土坝岭一线,团部设大林路;保安十一团守备后山,分兵把守芦林、女儿城、太乙村、五老峰、三叠泉一线,团部设庐山图书馆。
平时只有四五千居民的庐山,这时却聚集了三四万难民。杨遇春认为不仅不利于打仗,而且围困久了粮食也会发生问题。于是就制订了“疏散难民政策”,下令居民及难民疏散,但遭到山上“老九会”的阻挠。“老九会”由九个老年人组织,他们不但年事很高,而且有相当地位,山上居民大多看他们的行动。由于固守庐山责任重大,杨遇春毅然派人将九个老人一起拘捕,送往江西省政府发落。第二天,疏散令生效,不到一周,疏散了三万多人。杨遇春呈请省政府拨款十万元救济,成立了“庐山难民疏散站”,总站设在牯岭,并在沿途的庐山垅、隘口、德安等地设立分站,为难民提供食宿,并派政工人员把老弱难胞护送到南昌。
由于组织得力和有良好的办法,几万难民得以到达安全地带。庐山从此进入战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