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old.quancang.com/index.asp)
--  清代及民国时期徽章研赏  (http://old.quancang.com/list.asp?boardid=118)
----  [湖南省]益阳麟兴镇 兵宣队(径:3.13cm)铜质  (http://old.quancang.com/dispbbs.asp?boardid=118&id=3834)

--  作者:寒剑
--  发布时间:2008/3/2 15:23:00
--  [湖南省]益阳麟兴镇 兵宣队(径:3.13cm)铜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酒痴墨客
--  发布时间:2008/3/2 18:18:00
--  
章好,但不知鳞兴镇是今天的么子镇.
--  作者:寒剑
--  发布时间:2008/3/2 20:15:00
--  
区位之跨越。旧时都邑四周有域垣及护城河,以资防守,故有城池之称。据《益阳县志》“城池”中记载:“旧城在今儒学后……今遗址数十丈存也。”并在“县署”中又载:“旧治在今西门外,南临资水,三国时吴鲁肃建。”因此,城池是县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过筑堤为城容易溃坏。直至1551年的嘉靖年间,才用砖石新筑银城。从此,由城池向西不断延伸,却成了十五华里长街。尔后将长街命名为头堡、二堡、三堡。因此,益阳城堡更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银城日加根深叶茂,城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同时银城亦有三次升格和变异。民国期间的1912年,益阳县分七城镇,以县治为城,群众习称城堡镇。1933年又将县城划分为龙兴镇和麟兴镇。1942年又将两镇合并为龙麟镇。从此,银城之行政区位是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23日由城关区升格为益阳市。银城亦相应的成了县市一级城市了。1962年12月建立益阳专署后,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南岸新城区,不断的持续发展,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各种建设突飞猛进。1994年8月地改市后,益阳就成了省辖的市一级城市,银城随着行政区划的升格与升华,而它的美誉总在人们心目中潜动。无论从镇到县级的益阳市,直至地一级的益阳市,久赋盛名之银城亦不断增辉。
  
  益阳从地改市后,市之辖区有安化、桃江、沅江、南县、资阳、赫山、朝阳、大通湖等县市区。在益阳城区内,又有资阳城区、赫山城区和朝阳城区,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鼎足格局。这种格局从目前来看,对加强城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大有好处的。柴多火焰高,对加快建设银城的进程,提速银城升华,是有目共睹的。按照现代化建设城市的规律,要体现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的风韵,其标准是高的,大有文章可作。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加快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及如何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等等,其重任十分光荣,但也万分繁重。以人为本,需要上下之间、区域和市民之间的联动。大致发展规划,小至城市卫生和牛皮癣,如不共同遵守,相互联动,就不能持久地达标为卫生城市,打造新银城更需要它的整体性。
  
  因此,益阳市具有城区和城乡的两重性。如果城区继续沿用银城,而银城之凸显就昭然落揭了。这就对益阳市城乡之概念,更加明朗化、清晰化、个性化,知名度也越高。
  
  三、区域之跨越。过去,世称“银益阳”究其原因,在于它的区域优势。因益阳位居洞庭湖滨,物产资源丰富,且是资江出入口的一大商埠,水道交通十分便利,物资集散灵活,给世人带来了无限商机。而今益阳市公路、铁道交通也十分敏捷,行高速公路至长沙。不到一小时的路程。这里四季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水电设施,高科园的开发对投资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正积极创造条件,加速融入长株潭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不久的将来,益阳既是长沙的后花园,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如果用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话来说:“益阳将会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腹地,也是泛珠江经济圈的要冲。”因此,益阳市的前景十分美好。
  
  从宏观经济来说,其重点要突出打造益阳市的品牌,从微观来看益阳既包括益阳市城区,又包括宽广的八个县市区的农村。因此,银城便成了益阳市重中之重,只有提质提速打造好银城,形成高科技的产业集群,益阳市的知名度就会更加洪亮,银城将会再次步入区域性的跨越,将“金湘潭、银益阳”融合成一体了。也会更好的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不仅为银城的山水城市升华,亦造福于后人,也是历史文化的延续。银城在飞腾,爱我银城,银城在我们心中。
  
  最后采录清康熙二十年江闿、李星沅诗,以作本文结尾。
        
  知县江闿见嶽楼落成诗
     眇眇无从问祝融,山川犹见楚雄风。
     入春草树连江绿,薄暮云霞著地红。
     岁月几堪徒碌碌,簿书何事太匆匆。
     当窗如画图难尽,七十二峰烟雨中。

     湘阴名人李星沅登资阳城楼诗
     资阳一带水盈盈,苍翠如环拥石城。
     两岸危峰飞墙影,半江柔橹泊船声。
     荒亭日落裴休宅,故垒风凄鲁肃营。
     遥指前程通虎渡,荆门云树接天横。

  楚文化导师——屈原 益阳古为楚地,早受楚(楚国,公元前841年熊勇为楚诸侯。传至公元前475年惠王称战国七雄之一)文化熏陶。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后被顷襄王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之间。相传在益阳桃谷山(今桃江县凤凰山)作《天问》。他接近人民生活,是楚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民间尊称他为“楚文化导师”。
  
  益阳之父——秦始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王26年)置益阳县,民间故称他为“益阳之父”。
  
  古城池之父——鲁肃 后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吴遣鲁肃将兵拒关羽于益阳,鲁肃筑堤为城池,故为“古城池之父”。
  
  银城之父——刘激 字瑞亭。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知县刘激,用砖石“始拓故址而城之”,并题匾为“银城”,民间称他为“银城之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20:20:45编辑过]

--  作者:寒剑
--  发布时间:2008/3/2 20:16:00
--  

益阳的由来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样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益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沅江漉湖等地,就已形成原始村落。青铜器时代,在赫山庙、羊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

传说帝誉分天下九州,益阳在荆州之区。唐虞夏商益阳均在荆州之辖。周成王封熊绎于楚,益阳属楚。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初置益阳县时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阳、安化、新化各县和益阳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宁乡、湘阴、涟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范围广达18000平方公里。今益阳地区所辖县、市,除沅江部分和南县外,均在古益阳版图之内。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改长沙郡为长沙国,设都临湘,领益阳等13县。公元30年汉光武六年复改长沙郡,益阳仍属长沙郡。统隶荆州刺史部。

三国鼎立,吴、蜀分荆州。这一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逐鹿争雄的疆场。赤璧之战后,曹操退出南方,吴、蜀为争夺荆州展开了一声称划综复杂的斗争。公元207年先为蜀刘备夺取。孙权索取荆州未成时,乃派吕蒙取长沙。刘备为救长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关羽屯兵益阳与吕蒙相拒。《吴志.甘宁传》载:“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候,候择精锐士五千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渡。肃选兵益宁,宁乃夜往,候闻之,住不渡而结寨营。”鲁肃则率程普、甘宁据城东南龟山屯驻,于陆贾山溪口约会关羽。这次约会,便是名震千古的“单刀会”。而益阳城垣,即为肃筑土城屯兵所建。

三国吴太二年(公元357年)分长沙西部都尉设置衡阳郡。益阳属衡阳郡。这时分置南部地方设新阳县(即今宁乡),公元266年又从西部地方分设高平县(今新化和新邵县的一部分),益阳县疆域开始缩小。公元280年,晋灭吴后,分全国为20州,益阳属荆州。南朝宋时(公元420年),改衡阳郡为国,益阳属衡阳国。又划给湘阴一部分土地。南朝齐时(公元479年)复改衡阳国为郡,直到梁时仍属衡阳皇三年(公元583年)益阳属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潭州立长沙郡,益阳又属长沙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10道,开元中分为15道,道下州郡并称。益阳随潭州、长沙郡时更所属,变迁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国割据,湖南属楚国。后梁(公元907年)益阳属潭州。后唐(公元923年)马殷为楚国王,益阳属长沙府。后晋后汉困这。后周(公元951~959)益阳属潭州市府。

宋朝,初分天下为15路,后分23路,南宋为16路,路设安抚司,直隶京师,路以下置府、州郡、军。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阳属湖南路潭州长沙郡。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阳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县。宋史神宗本纪载:五年章享开梅山,置安化县。

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以益阳县民有万户升为益阳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随潭州路改为天临路属。

明朝分全国为13省,省设布政使司(后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阳属湖广行省,即湖广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汉市)长沙府。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复降益阳州为益阳县。

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氏改国号为清。采用“省”、“道”、“府和直隶厅、直隶州”、“县和散厅、散州”四级制,初分全国18省,后为23省,省设总督、巡抚、驻市政使司。益阳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郡。

公元1852年十月二十日,洪秀全统率太平军经长沙转战益阳,即改益阳县为“得胜县”。尔后,太平军从水路挥戈武昌,占领南京。太平军取益阳时,据益阳蛇山(甘宁垒)大败清兵。

民国初,分全国22省、4特区,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废府、厅、州,长宝道改为湘江道,精益阳。民国十一年废道,益阳属于省。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益阳属第1区;后又调整为10个区。1940年4月至1949年7月,第5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这是益阳建置地区一级行政区划之始。全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6县(南县属第4行政督察区;南县原乃八百洞庭水域,同治末年即公元1874年藕池至西洞庭湖一带淤垫成洲,1891年设立西湖直隶厅;1895年成立南州直隶厅抚民府;1912年改南州为南县)。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益阳县分23厢里,县城为“在城里”。民国元年,益阳县分为7城镇。民国二十二年,又分为7个区,县城为第1区,下设2镇:青龙洲至临兴馆为龙兴镇,临兴馆至麒麟甲为麟兴镇。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龙光、麟兴两镇合并为龙麟镇。

益阳县的县城,自秦汉以来,都在资江北岸(今市城内)。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避相幺,县治迁沦水铺,次年复是址。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因日寇犯境,伪县府曾辗转于新市渡、大桥乡、清塘、南坝诸地。至1945年3月日寇投降后才迁回旧城。解放后1950年冬,县府迁至桃花江桃谷山(今桃江县治),1951年7月分置桃江县时迁回益阳市,驻三堡五福宫(现五中);1953年又迁至市学门口;1976年迁至赫山庙,并改赫山镇,至今为益阳县治。

1949年8月3日,益阳和平解放。8月13日成立益阳县人民政府,龙麟镇改益阳县城关区。1950年3月,城关区升为县级,改名为益阳城关区,直属益阳专署领导,同年9月23日,场面关区升格为益阳市,仍属益阳专署领导。1952年益阳专署撤销,益阳市划属常德专署领导。1953年4月益阳市升为省辖市,由省政府受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益阳市改属益阳县领导(行政级别不变),1961年7月复属常德专领导。1962年,益阳专署恢复,益阳市又归益阳专署领导。1984年4月27日,将益阳县的长春、迎丰桥、过鹿坪、李昌港、香铺仑、杨林坳、新桥河7个乡和新桥镇划归益阳市管辖,纳入益阳市行政区域。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

1949年8月成立益阳专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关学门口,辖益阳、宁乡、安化、湘乡、沅江、汉寿6县。1951年4月置兰田县(后更名为涟源县)、永峰县(后更名为双峰县);同年7月又将桃江、桃源、马迹塘三个区分置桃江县。至此,全区共辖9县1市。

195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专员署驻益阳市桃花仑。全区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以及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州、钱粮湖共6个国营农场。

华容县和钱锒湖农场相继划归岳阳专区管辖

益阳专区改益阳地区,同年2月,组建益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益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益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7月,宁乡县划归长沙市辖。1988年11月,沅江由县改为市。至此,全区共辖安化、桃江、南县、益阳4县和沅江、益阳2市,以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5个国营农场和大通湖渔场。

“银益阳”十五里长街考

秦置益阳县后,建城于马良湖畔。汉时,朝延重经营开发,于益阳县置“亭”,城池加固。到后汉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益阳成为要冲,“鲁肃筑堤”、“甘宁垒堡”、“关羽单刀赴会”等史话,即缘于此。至晋、唐,佛教兴起,益阳沿资水两岸兴建多家寺、庵,加之唐时倡商重贾,由县城至西歧头市之间,逐渐形成竹木集散地。宋、元、明,国内多闪暴发农民起义,南方农民军亦屡与官兵会战于此。据民国时期《益阳县志》载:“凡争湖南者,必先争常德、宝庆,益(阳)特其门户。”又云“明洪武初,以宝庆卫设于益阳。”因而城堡逐步扩建,塘汛驿站陆续设立,相应发展了交通贸易。元末,益阳城垣一度毁于战乱七八糟,但“洪武落业”,很快又使城垣复苏,宗祠等建设无多。清时,国内海严格要求满面春风开,西人陆续传教入境,益阳城区西式教学和房舍相继兴建。城区人口逐渐增多,市场日趋繁荣。随后,外轮陆续入港,益阳水陆交通渐次打开。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长(沙)常(德)公路兴建,益阳已同时享有水陆交通之便,竹木、鱼米、土纸等交易集散已大非昔日可比,堪称湘中北地区商业重镇。故从是时起,省内外皆以“银益阳”淮称此地。其后,抗日军兴,有段时期驻军及外地逃难商贾云集,纺织、制伞等乡土工业先后崛起,形成鳞次栉比的“十五里长街”,成为益阳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益阳“十五里长街”原分“城内”、“堡土”。“城内”以行政区为主,“堡上”以商业区为主。“堡上”又分“头堡”、“二堡”、“三堡”,是按城建设先后定各的。唐代建益阳城时,城西地载称歧头市,商埠多集中于志溪河红般埠对岸一线,城区与商埠之间,只稀疏建有部分寺庙和零星店铺。宋时重儒学,西门外临河处兴建学宫,其扣商铺渐兴。明嘉庆时,再次扩城,街市逐渐西延,至万历时筑土堡,派兵驻防,“头堡”、“二堡”、“三堡”自是诞生。至清初,堡内转畅,来此经商者日多。随后,“三堡”街区继续向西延伸至黄溪桥。城东魁星楼建在河中,淤沙严重,阴滞资水东流,至枯水季节,舟辑已难抵达“堡上”,城东沿水一线逐渐发展成为季节性般埠,导致益阳城区街道向东延伸,时称“东关河街”。以此计算,自城西黄溪桥到城东清水潭,益阳的长街尚不止十五华里(旧制,两华里等于1公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20:19:26编辑过]

--  作者:酒痴墨客
--  发布时间:2008/3/5 1:51:00
--  
好解释,家乡好,好风水,水碧山青.

电子邮箱:xiangquanyaji@sina.com   网站客服联系QQ:40345895
湘泉雅集QQ群一:34740257(已满) QQ群二:25856336 QQ群三:119559204 QQ群四:19514374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 湘泉雅集    ICP许可证:湘ICP备200142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