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old.quancang.com/index.asp)
--  清代及民国时期徽章研赏  (http://old.quancang.com/list.asp?boardid=118)
----  [分享]上海东南医学院青年义勇军欣赏  (http://old.quancang.com/dispbbs.asp?boardid=118&id=341425)

--  作者:贵州小丁
--  发布时间:2019/9/15 12:57:00
--  [分享]上海东南医学院青年义勇军欣赏
上海东南医学院
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即原东南医科大学于1926年5月29日创办于上海,郭琦元先生为第一任校长 。

上海东南医学院的由来
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即原东南医科大学于1926年5月29日创办于上海,郭琦元先生为第一任校长 。根据民国政府教育立法变化要求,1930年1月,东南医科大学改称东南医学院。东南医学院真如新校区
在上海,几乎无人知晓上海曾经有过一所私立东南医学院。然而,在安徽,几乎无人不知在合肥有一所安徽医科大学。殊不知,追根溯源,安徽医科大学的“根”就是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
1949年底,上海解放才半年有余,私立东南医学院就响应国家号召,整体迁往安徽,第一个落脚点是怀远县,最后定位在合肥市。新中国成立后,她算是上海内迁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从1926年创立起,到1952年改制,并更名为公办的安徽医学院止,坎坷的26年历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颠沛流离。

▲市区萨坡赛路的附属东南医院
应急创校,遭遇日军侵略火炮
上海地方志《卫生志》记载:东南医学院,郭琦元、汤蠡舟、缪澂中等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筹建学校和附属东南医院。校址在沪军营外马路363号,郭琦元任校长。设医学专业,学制6年。首期招生170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学校易名东南医学院(成立初名为东南医科大学)。民国二十四年(1931年)夏,奉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
上世纪20年代,由于学潮时起,学校停办,许多学生面临失学,他们急切渴望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私立东南医学院就是在这局势下创校的。在创立之初和随后4年多的时间内,有数百名失学青年相继来到东南医学院继续学业。
初创的东南医学院由郭琦元任校长,缪澂中任教务长,汤蠡舟任医务长。当时,上海还曾有一所创办于1918年的南洋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改组为南洋医科大学,1929年更名为私立南洋医学院。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日本的侵略,时局极其不稳。南洋医学院的学生由于不满学校当局的措施,发动学潮,经过一年得不到解决。1931年3月,南洋医学院奉部令停办,数百学生被迫失学,无所适从,遂派代表要求转入东南医学院。经编级测试后,200余名学生允许转入,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东南医学院的创办并非易事。陈重臣在《饱经忧患的东南》一文中还写道:“创办人兼校长郭琦元氏尚在革命策源地广东担任国民革命军东山陆军医院院长。故本院成立以后,颇为上海军政警当局注意,盖当年凡经学潮而创立之新校,当局即认为反动分子,故本院草创初期,内感经费之不足, 外受军阀之压迫, 是以初期发展,深感困难。”尽管环境极其险恶,在创始人的不懈努力下,东南医学院经过不断扩建,还是从原先的沪军营外马路校区迁到了真如新校区。

▲苏州伤兵医院
师生组成救护队出征抗战前线
“一.二八”事变后,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建院不到6年的东南医学院,遭到第一次大破坏。据《东南医学院二二级毕业纪念刊》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购置真如校基53亩。……乃于是年五月建筑真如新校舍十余座,迄九月落成。沪军营原有房屋悉充为医院……甫及半载,沪变忽生。漩入战区,凡百余日,校内图书仪器标本用具等损失达十余万金。”学校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激起了东南医学院师生的义愤填膺,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地救护活动,奔赴抗击日寇侵略的第一线。
1932年3月1日晚,国民党第十九陆军因后援不继,全军撤退至嘉定、黄渡一线。救护队员决心仍赴我军后方工作,至4日晨起已陆续向苏州等处进发。受伤兵士一律由车送至苏州桃花坞钱业工会,以该会为医院办公之所。5月5日,中日达成《淞沪停战协定》,至此战事告停,5月10日才从前线撤回。第一次“淞沪战役”结束后,东南医学院忙于重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南医学院再次遭到毁坏。据《“八一三”后上海教育文化机关遭受日军破坏情形调查统计表》披露:半月以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端,肆意破坏中国文化教育机关,8月13日至10月15日,同济大学、上海法学院、吴淞商船学校、东南医学院全部被毁。东南医学院真如校址最先遭到日机轰炸,在统计医学院校的损失情况中,东南医学院位列前三。
1937年底,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日军加强了封锁控制。11月,留在租界的伤兵有数千人之多,要转运这些伤兵难度极大。12月,中国红十字会几经探路,开辟了上海通航港口至浙江海门把伤兵运往内地的途径。当时,汤蠡舟和马仁源(东南医学院新制一年级肄业生)前往宁波,把在上海撤出的伤兵化装成难民,夹在船中乘客里,送往接受站。截至12月,留在上海的伤兵4000余人全部顺利遣送内地。
随着战线的西移,救护队撤出了上海地区。1937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时救护委员会,组建各路医疗队。中路西线的第十四队队长为汤蠡舟,副队长为林熊飞,成员多数为东南医学院学生。为了给新四军送医送药,汤蠡舟曾前往皖南山区新四军总部,受到总部领导的盛情接待。应朱总司令的请求,救护总队随即派出由36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太行山区根据地救护伤病员。医疗队行前,汤蠡舟鼓励队员们要勇闯“三关”,即夜闯潼关、偷渡黄河和翻越中条,才能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救护总队在南京解散。
1937年底或1938年初,洪抡元夫妇在救护队行进途中

汤蠡舟夫妇在贵阳图云关山上

▲抗战胜利后,图云关救护总队部门口合影,前排右四为汤蠡舟
响应号召内迁安徽
为了响应党和政府 “面向农村,走向内地” 的号召,东南医学院内迁到当时相对比较落后的安徽省。
据李雨生教授回忆,1949年暑假,中共华东局有几位领导来东南医学院参观,他们认为学校基础学科和教学人员的阵容颇为整齐,提出是否可以借聘几位到济南白求恩医学院任教。校方回答说,学校教学力量不算强,借聘了就显得更加薄弱,不如连根拔了,把学校迁往内地更好,因为在上海有六家医学院,过于集中了。华东局的领导很赞成。据蒋本沂教授回忆,1949年8月3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崔义田部长主持下,以汤蠡舟院长为代表,接受内迁任务。黄叔仁教授回忆,中共华东局一发出“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东南医学院就率先响应,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内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将学校和医院的医疗器械和教学设施提前运至怀远,还专门成立内迁工作委员会,汤蠡舟院长任内迁工作主任委员,蒋本沂教授负责教职工方面,黄叔仁负责学生方面兼内迁工作秘书长。当时的安徽比较落后,部分师生对内迁工作有消极情绪,思想顾虑较多,工作难做。为推动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内迁工作委员会多次为师生作迁校动员报告,并向校内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
解放初期,安徽尚未建省,以长江为界设立皖北和皖南两个行政区。两个行政区内均没有医学教学机构。1949年8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同意东南医学院内迁皖北地区后,皖北区党委和行署高度重视,划拨怀远县西门岗给东南医学院作为新校址,可以直接利用原美国教会办的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占用的300多亩地,留下的许多石头房子可充当校舍。这些建在高岗上的房子背靠西山,南临淮河,虽环境很好,但是对外交通很不方便,县城去蚌埠只有水路一条,每日仅有小火轮一班,耗时1个多小时。当时,怀远还是一个十年九涝的贫困县城。中小学生暑假经常要乘小木船去老师家取成绩单。尽管县城会遭水淹,医学院由于地处高岗,还算平安。
1949年11月底,东南医学院副院长李祖蔚、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谢炘及学生代表等,与皖北区党委、行署及卫生处等单位,就学院内迁后的名称、地址、搬迁费用、日常经费、员工待遇及未来学院的任务等事宜进行协商。12月1日,内迁先遣队先行赶赴怀远,进行接管修建工作。1949年12月28日零时45分,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开始整体内迁。随迁500余人,在汤蠡舟的率领下,于12月29日到达皖北怀远西门岗。1950年元旦,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宣布开诊,设床位一百张。是年10月,附属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开学。

▲怀远县城的东南医学院

▲怀远县城的东南医学院
1951年2月,皖北行署派遣党政干部李广涛到东南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开展工作。1951年6月,奉皖北行署指示,东南医学院全部迁建合肥,并在合肥恢复上课。1952年10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更命名为安徽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张锡祺教授。1985年底,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电子邮箱:xiangquanyaji@sina.com   网站客服联系QQ:40345895
湘泉雅集QQ群一:34740257(已满) QQ群二:25856336 QQ群三:119559204 QQ群四:19514374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 湘泉雅集    ICP许可证:湘ICP备200142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