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http://old.quancang.com/index.asp)
--  清代及民国时期徽章研赏  (http://old.quancang.com/list.asp?boardid=118)
----  湖北省立高中第一届毕业证章(银质)见证湖北省立一中变迁  (http://old.quancang.com/dispbbs.asp?boardid=118&id=339640)

--  作者:花钱月缺
--  发布时间:2017/2/15 9:28:00
--  湖北省立高中第一届毕业证章(银质)见证湖北省立一中变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湖北省立一中的变迁
郑万选
解放以前,湖北省教育事业不发达,公立中等学校为数不多,湖北省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又是高、初中班次完全的中学。我在该校曾担任过一个时期的校长。就回忆所及,写出这篇一中史略和当时省立中学的变迁。
一、大革命后的省立中学布局
1926年8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昌城以后,湖北省政府成立。湖北省府委员李汉俊兼任教育厅长。他以革命行动,在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的中等教育上采取一系列打破旧制度、重建新制度的措施。在武昌方面,以原有的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校址在昙华林)为中心,将武昌所有公私立中学合并改组为省一中整体。委任武昌高等师范毕业的黄冈刘季良为校长;在汉口方面,以原有的德华学校(校址在德国球场即今六中)为中心,将所有私立和外国教会中学合并改组为省立三中整体。委任留日出身的汉阳周某和留日出身的崇阳蔡传书先后担任校长,以办工业教育为中心任务。
从这三个方面的中学负责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师人选大部分依靠武高、北大、留日出身的新生力量。把过去满清经心学院、两湖书院出身的老一辈所掌握湖北教育界的权利,完全转移到新生力量手中。
此后,北京高师(北高)、南京中央大学(中大)、南京金陵大学(金大)、北京女高师(北女高)等校出身的较少数人员相继参加湖北中等教师队伍。如中大闻钧天、叶启秀(女),金大何斌,北高向心葵、樊树芬、郭峻、北女高周敏、朱侣柏、段奇璋、周清芬等,是其中佼佼者。他如留日学生周杰、李延禧、张国和、蔡礼臣、蔡传书、酆道济等,亦前后参加湖北教育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叛变,国共分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省一中校长刘季良殉难。继任省一中校长的是崇阳李经世,历时不久,以另有他就去职,复由武高出身曾留学日本的沔阳廖立勋(西平)就任校长。
1930年8月,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成立(简称武昌高中,校址在两湖书院北段,现湖北艺术学院),校长为杨昭恕。湖北省立一中校名改为湖北省立武昌中学。原省立九中(校址在汉阳门正街,现民主路小学),更改校名为湖北省立武昌初级中学(简称武昌初中),校长为武高出身的大冶詹学海(旭东)。武昌高中全是高中,分文理科共十二个班。武昌初中全是初中,共十四个班。武昌中学为一高、初中都有的完全中学,六年一贯制,共十二个班。此外,在武昌还有省立实验中学(也全是初中班)、武昌高商(初中为普通班,高中为商科班)。女子中学有省立一女中、二女中,为完全中学。
武昌中学的前身为湖北省立一中,省一中前身为第二文普通中学。
二、一中在武昌时的概况
省一中校址在武昌昙华林,后面为凤凰山,校园面积甚大。有周长350公尺的足球场,六个篮球场,二个排球场,还有室内运动场、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学生寝室、学生自习室(自习室与教室分开)、饭堂等。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住读,三分之一走读。学生除武汉三镇外,不少是来自湖北各县的,还有少数外省学生。
省一中图书馆的藏书比较丰富,尤以古籍线装书为多。其中如《图书集成》、《二十四史》、《佩文韵府》、《四部丛刊》及其他经史子集,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至于近代有关科学书册,由于我国科学落后,各科专著,出版界发行不多,因而学校图书馆领域新书比较贫乏,而每月购置书报刊物的经费也微不足道。
物理化学实验器械药品,一般能供应教师在课堂示范之用,在理化课实验时间,如要求每个学生同时实验同一题材,则相差甚远。有些理化、生物实验,就要到武昌科学试验馆去做(现武昌解放路)。当时,中国只有上海一家科学实验仪器公司,出售部分理化仪器,绝大多数是从日本岛津制作所进口的,仅一般无甚价值的简单器械。公司设有小型工厂自制,价不廉,物不美。在学校方面所列理化实验用费开支又极少,以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按图索骥,或空口说白话。当时教育界流行的一种口号:“要注重国、英、算”,与后来流行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大异其趣。
高、初中各年级生物、植物、动物、矿物、地质和生理卫生课,备有一些挂图和动植物标本,但远远不够直观教学所必需。
在校务组织方面:
校务会议,讨论有关全校重大事项,全校教职员出席,校长负责召集并主持会议。
教务会议,讨论有关教务事宜,各科教员出席,教务主任负责召集并主持会议。
训育会议,讨论有关训育事项,各班级导师、军事教官、童子军教员和训育员出席,训育主任负责召集并主持会议。
人事方面:当时,湖北省中等学校,大体上分为北大系学校和武高系学校,省一中属于武高系学校,教职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武昌高师。校长廖立勋(西平)、教务主任陈斌(晓江)、训育主任张维寅(少春)、教员许吕珊、史坤侯、汪子模、夏伯初、田郁文、熊子远、博介千、周礼谨、金锡钧、严家鑫、荣少核、酆道济、蔡礼臣(文佛、日本东京高师)、汪耕莘、王霞宙、谈涤庵、马伯清、王言论(北大)军事教官李家骥,童子军教练员黄耕野等。
高中课程每周国文六课时,公民二课时,英语六课时,数学六课时,生物二课时,历史二课时,地理二课时,图画一课时,音乐一课时,劳作一课时,军训二课时。二年级生物课结束改为上物理课,三年级物理课结束改上化学课,仍为二课时。
初中课程每周国文七课时,公民二课时,英语五课时,数学六课时,生理卫生一课时,植物二课时,历史二课时,地理二课时,图画一课时,音乐一课时,劳作一课时,体育二课时,童子军二课时。二年级生物课、植物课结束改授动物二课时,三年级动物课结束,改授矿物地质课二课时。
高、初中各科教材统经教育部审定,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出版发行。
各门学科没有成立教研组,也不曾集体进行研讨教材内容,教师各人在家闭门造车各搞各的一套。由于教材每年变更很少,有的教员认为已教过多次,课前丝毫不作准备,除星期日外,每晨起床后,全体员生参加集体升旗,接着做早操十五分钟,再早读五十分钟,然后早餐。每日下午四时或四时半课外活动,夜晚自习二小时,晚十时就寝,凌晨六时起床,午休除外,保证每晚睡眠八小时。
每星期一上午举行总理纪念周。除学校校长、主任讲话以外,还请来一些名人演讲。



--  作者:花钱月缺
--  发布时间:2017/2/15 9:28:00
--  
三、特务打入教育界之后
 自从复兴社和C.C.两个特务组织打入教育界后,各自争取成员。湖北保安处长杨啸伊,把湖北省立武昌高中和武昌初中(省九中)的地盘夺去了。省高中校长潘龙霖、省初中校长詹学海均加入了复兴社,因而这两校教职员也多被吸引。湖北省党部委员兼武昌市政处长杨锦煜,把省一中(武昌中学)地盘夺去了,省一中校长廖立勋、教务主任陈晓江以及其教职员,加入了C.C.组织。
 此外,每个学校里有国民党区分部组织,在教职员中发展组织的同时,还向学生中发展组织。在省一中,就既有公开的国民党组织,又有秘密的复兴社和C.C.组织,三位一体,总的目标在于防共反共,力阻进步革命思潮滚滚向前。
 
四、抗战时期学校西迁
 1937年,武昌中学(省一中)校长廖立勋,调充湖北省教育厅股长,继任人为武高出身的郑万选(尧夫)。郑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八月一日,偕同教务主任石潭龙(逢云)、训育主任陈敬业(文山)到职。
 此后,全民抗战全面展开,上海弃守后,武汉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在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下,各种抗战民众运动,空前活跃。学生运动尤其站在前列。各派政治势力,也都在这里招收流亡青年。
 1938年7月,国民党当局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南京中央军事训练团迁到武汉,以武汉大学为临时团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陈诚兼任军训团团长,李杨敬为教育长。抽调武汉各中学职员参加受训。国民党军政要人汪精卫、陈立夫、吴铁城、张道藩、孔祥熙,谷正纲先后到中训团给受训的中学职教员演讲。强调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提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口号,实则抗日是假,反共是真。
 陈诚为了争夺武汉中等学校的职教人员,将武汉原有的中等学校改组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陈诚自兼校长。校址分设鄂西、鄂北两大后方。计划设在鄂北的有:湖北省联合中学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派武昌中学(省一中)校长郑万选为分校主任,接收武昌高级中学、武昌中学、江陵中学高中、宜昌中学高中等四校合并改组。省高工迁往鄂北郧县。省初工迁往鄂西北巴东野三关。省女师迁往建始松树坪,后迁来凤李家河,分校主任段琦璋。武昌师范迁往建始七里坪,分校主任吴荫云。省女高设恩施小龙潭,分校主任刘礼琼。省七师范设利川县,分校主任高启圭、李嘉诲。省七中设恩施屯堡,分校主任叶启秀。随后,在恩施金子坝设立省第七高中,校长李叔熙。
 1938年10月,武昌沦陷。前一月,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主任郑万选接收武昌高中、武昌中学两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计划并组织他们到沙市集合,地点在沙市童家花园。同时派员雇柏木船多支,分运省高,武中两校图书仪器,溯江西上。这时,合并省高、武中、江中、宜中四校员生先后抵达沙市。
 此时,湖北省政府已迁宜昌,由于形势紧急,运输困难,经省政府代主席严立三指示:“速将员工率领暂来宜昌向鄂西另觅适当校址”。
 武昌高中和武昌中学员工师生在沙市滞留了一段时间,才到宜昌,当时,由武汉撤退到宜昌的各机关人员,各学校的师生很多,加之逃难的人如海潮般的涌进宜昌,公产和民房都住满了人。两校师生只好露宿。严立三召集各联中分校主任开临时紧急会议,限定各校师生立即部分昼夜离开宜昌到河西,向施宜大道前进。湖北省教育厅长陈剑修,按照各分校组织分派军事教官和童子军教练员多人,从事整理各分校学生队伍,使之军事化、纪律化。
 联中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组织,规定为高中十二班,初中十二班。省政府保安处派来军事教官四人,其中一名主任军事教官郑英。省党部派来童子军教练员七人,中有一名主任童军训练员徐浩。学生全部从宜昌渡江到河西大桥边集合。
 从武汉撤退指定到鄂西设校的一些分校,早就派人到鄂西一些县找好了校址。即原来指定到鄂北郧县设校的高等工业分校,也在咸丰丁寨找好了校址。只有武当山高中分校还未找到建校地址。只好盲目地带着学生沿施宜大道贺家坪、榔坪、漆树垭、土门坎到达巴东野三关暂停,再找门径。
 郑万选得知当时铨叙部石瑛避居建始,在野三关向石瑛电告该校无法去鄂北,致来鄂西诸情况,请示将迁校何地为宜。石瑛说武汉的师生吃大米惯了,鄂西大部分地区是产包谷,找校址要找产大米的地方,而且要找有好水的来源。指示把学生带到建始,通过县长刘亚东的帮助,选定了三里坝。
 三里坝是建始县的一个小集镇,位于建始县中部,距建始县城关六十华里。当时街上新建房屋颇多,可以容纳很多人。再则,正街上还有客栈和饭馆,可接待学生住宿和包办伙食。区公所又将楼下房屋全部借给学校,房屋勉强敷用。吃的大米,用的水,也得到解决。1930年12月学生齐集到这里。
 湖北省联中各分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所有学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除供给粮食和副食费外,每年发夏制服一套,每两年发冬制服一套。医药卫生费和死亡丧葬费,也由供给。
 历时两月,二十四班教室的课桌,课凳粗制应用起来了。半年时间,在三里坝上首周家堡新建教室十二间,沿小溪河新建初中教室十二间,寝室十六间。此外还新建图书室,单身教员宿舍、大食堂、大厨房、猪圈等房屋。制作七百五十张双人架床。所有设备费,由湖北省政府财政厅拨给一部分款项外,其余呈准动用节余款项一万余元。
 大河坝上,在水退时可利用作为学校运动场,关于教学用具和体育用具,都须向四川万县采购。商务印书馆在恩施设有分馆,教学用书在恩施采购。
 教学方面无何变更,仍照武昌中学当时那样。教务主任为石潭龙。1940年到1942年为王宏韬(安庭)。
 教员除大多数系原武昌中学教员外,还有陈正干(化贞)、熊大权(秉玄)、严栋开(湖樵)、余光远、冀叔光、赵合涛、龙子明、吕极唐、詹楚琛(学时)、明哲(敬庵)、童超(伯权)、雷伯豪、胡德超、杨景炎(雇庵)、罗世俊(智铭)、陆垂瀛(星洲)、胡翰声(石民)、罗冰叔、韩旭、冯举鹤、耿长寅、张少春、田锦镛、胡斌(捷三)、马伯清、马丝白、李向春、鲍宗隆(绍武)。
 训育主任陈文山,训育员耿长寅兼,田郁文兼。
 军事主任教官郑英、军事主任教官殷荣槐、教官刘鹤林,殷大卫,马名骥。童子军教练员余浩等七人。

 五、从建始中学到第六中学
 1939年,湖北省政府以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的名称与实际不符,将校名改为建始中学。委郑万选为校长。从这时起,湖北省立联合中学的名称不复存在。
 1940年,日寇攻陷宜昌,鄂西形势紧张,省政府以初中生年龄小,如一旦发生战争,难于逃避。乃将建始中学初中十二班划分出来,令成立宣恩初级中学,从建始三里坝迁往宣恩高罗,校长易演道(黄冈人)。
 同年冬季,建始中学又改称建始高级中学。
 这时,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坐镇恩施,主持省政。计划在湖北省各个专区各设一所高级中学。如第一专区在咸宁,设湖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长万国钧。第二专区在黄冈,设湖北省立第二高级中学。校长蔡礼成。第三专区在钟祥,设第三高级中学。第四专区在江陵,设第四高级中学。第五专区在襄阳,设第五高级中学。第六专区在宜昌,设第六高级中学,校长郑万选。第七专区在恩施,设第七高级中学,校长李叔熙。第八专区在郧阳,设第八高级中学。
 建始高中至此又改校名为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校址仍在建始三里坝。
 1945年8月,日寇投降,1946年,省立第六高级中学迁到宜昌市。
 所有仪器图书都搬到宜昌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
 武昌中学的教职员班底是武昌高师,武昌高中的教职员班底是北京大学。因此,这两所中学教职员学识根底深,教课能力相当强,不少人有专门研究,而这两校学生的来路基础又比较好,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第六高级中学毕业生,没有考上大专院校的很少很少。当时在湖北教育界传为美谈。
 
六、国民党对学校进一步控制
 在抗日紧张关键时刻,国民党仍念念不忘反共。1940年暑假中,继在武汉大学中训团之后又一次召集湖北省所有中等学校校长和各县教育科长在重庆浮图关中央训练团集训,为时一个月。训练内容与38年3月在武汉大学召训时情况相似。这次集训的县长、科长、校长共一千四百多人。有的是国民党员,如果不是国民党员,一律要参加国民党集体宣誓。奇怪的是,集训人员不论年龄多大,须一律加入三青团,由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一人做介绍人,也是集体宣誓。
 1938年12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派教员吴明哲为省立第六高级中学区分部书记。1939年3月,湖北三青团支团部派训育主任陈文山为三青团省六高直属区队区队长。校长郑万选在重庆中训团结业后回校,被派为直属区队指导员。
 1940年,省第六高中奉令成立军事训练团,派郑万选兼军训团团长,主任军事教官殷荣槐兼副团长,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
 四十年代,湖北省中等教育的特点是“政出多门”。除湖北省政府教育厅为中学的直接主管部门外,还有湖北省政府保安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三青团湖北支团管辖高中直属区队。还有湖北省党政工作总队这个公开的特务机构经常派特务人员到学校,对进步学生和组织,明察暗访,师生员工处于极度恐怖之中。

 七、所谓“计划教育”
 陈诚一方面严密防范他所谓的“异党”活动,另一方面,他在恩施所办的教育学院、农学院和拟办中的工学院,怕缺少新生来源,对湖北所有高中毕业学生加以统制,不准外流他省,美其名曰:“计划教育”。
 教育部原来规定高中学生参加毕业集体考试后,可由原校暂发临时毕业证书,让他们持毕业证书向任何国立大专院校去参加入学试验,正式毕业证书可缓发。
 陈诚想制止湖北高中毕业生不“楚材晋用”外流到重庆或其他地方去,主要的一着是要求各高中队1942年暑期毕业生一律不得发给临时毕业证书。如果为此事向各学校行文,又恐与教育部明文规定抵触。陈诚乃以私人名义邀请鄂西各高中校长到他的官邸聚餐,宣布他的“计划教育”政策,口头命令在座的校长从1942年暑期起,再不得发给临时毕业证书,湖北省高中毕业生无不怨恨。
 
八、抗战胜利后重建的省一中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宜昌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仍然存在,但一部分教员自动离职回到武汉。
 湖北省政府复员回到武昌,仍在武昌昙华林原省一中校址,重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解放以后,这个学校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原载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二辑)


--  作者:花钱月缺
--  发布时间:2017/2/15 14:38:00
--  
谢谢!
--  作者:穷苦人
--  发布时间:2017/2/15 23:23:00
--  
设计新颖,制作精巧,不错。
--  作者:花钱月缺
--  发布时间:2017/2/16 8:34:00
--  
谢谢版主加精,好文章配上好徽章,不是你收藏了徽章,是徽章收藏了你。

电子邮箱:xiangquanyaji@sina.com   网站客服联系QQ:40345895
湘泉雅集QQ群一:34740257(已满) QQ群二:25856336 QQ群三:119559204 QQ群四:19514374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 湘泉雅集    ICP许可证:湘ICP备200142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