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民国 益阳樟树国药局总经理 熊永生当年赠送的婚俗瓷盘[长25.5cm宽27.8cm高1.95cm]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5:00
评论言论: 5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据考证,整条街道的麻石铺垫的全长是从东门口起,到现在的大水坪(即新石堤)截止,就是原有“十里麻石街”。
一说是:麻石街东门口到“人和码头巷子”(即现在的将军庙老岸边上首的第一个巷子)为止。笔者在文革前曾亲眼看到;从人和码头巷子至新石堤这一段“聚庆街”,沿河边上还整齐的建有吊脚楼,而四九年后经过三次新建的防洪大堤确将这些个吊脚楼又隔离在外,另根据现有亲历者的回忆录说:麻石街到水府庙(即现在的将军庙)止。可以推断“十里麻石街”应从东门口至人和码头巷子截止,这一说法比较有据。
顺便提一下: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民国时期整个益阳城区资江北岸没有修筑防洪大堤,大水坪这个地段一旦到了汛期最容易遭受洪水的冲击,成为泽国“大水坪”,大约在公元一九五○年的冬季到翌年春上止,沿江北岸全部修筑了防洪大堤(这次筑堤基本上奠定了现有防洪大堤的基础),唯独只有“大水坪小学(现在叫益阳市实验小学)”沿江岸堤段的防洪大堤两面护坡用麻石铺切成坚固的防洪大堤(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来就叫着“新石堤”。
扩建街道所铺垫的麻石主要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桃江的麻石、二是长沙的丁字湾。丁字湾的麻石是很有名的,可惜的是由于公元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长沙“文夕大火”后,日本鬼子久攻不克长沙,只能对长沙的周边进行骚扰,而从丁字湾运输麻石无疑受到了日本鬼子的阻止,这样断断续续从丁字湾运输了一些,铺垫街道的麻石主要还是多用于桃江的麻石。
以全长五公里粗略计算,所铺垫的麻石至少需要八千个立方米(排渍下水道的基础所用麻石不计在内)。
开凿麻石、雕凿成型的麻石,工具主要是优质的钢钎、钢凿,制作优质的钢钎、钢凿,自然就靠邵阳帮会了。
因为在益阳的邵阳人大部分是从事铁匠行业,在益的邵阳帮会中有个行会叫:“炉头会”。当时邵阳(以下皆称寳庆)帮会中的一个领袖级人物——尹岳生,是寳庆邵东人,出自一个书香门第,满腹经纶,在二十年代初就来益经商,为人谦和义道,经常扶助从寳庆来益的同乡,所以在邵阳帮中比较有威望。此公当即就召集“炉头会”的同乡们,深明大义,以支持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打败日本侵略者为己任,热情很高的制作出大批的优质钢钎、钢凿,参加制作工作的寳庆人铁匠有尹姓、李姓、申姓、鲁姓等。特别是笔者亲眼所见的街道两旁排入下水道的麻石漏器,就很体现了石匠们较高的艺术性,那就是在一块八寸见方(约26、7厘米)、厚度约六寸(20厘米)的麻石中间画一个约六寸的圆,将圆分成四个等分,就有了四个扇形,把这四个扇形凿成上底大、下底小形的一个锥形漏斗,用以阻止街道杂物随水流入下水道。再又麻石从山上开采后是不同的形状,有时同样的一块麻石上有不同的硬度。所以对钢钎、钢凿的原材料和热处理有很严格的有求,不然的话钢钎、钢凿在使用方面就会存在不耐用的问题,加之钢凿头有尖形、有半圆形、有扁形、有方形,光形状也有好十几种。尹岳生就选派比较优秀的铁匠对钢材质量和锻造钢钎、钢凿的形状进行了规范的管理,因为过去的铁匠都是私人作坊,分布也不均匀,从一堡到三堡都有,优秀的铁匠们将各私人作坊的半成品收集,统一进行最后一道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热处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淬火”),这样有条不紊的保障加工麻石所需的工具。
运输麻石主要是帆船运输,这项工作就受到了新、安二化帮会的鼎力相助,这里介绍一位在当时益阳城内具有影响力的新化人士。
向云龙——新化琅塘人,民国初期随父母来益,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在校期间曾是中共预备党员,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关押了一年之久,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毕业。回益之后经商,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曾任“珍记福袜厂”的经理,并当任“益阳县五福小学”的校长兼“益阳县龙洲师范”(现益阳市第二中学)农业课的教师。公元一九三七年当任益阳县商会常务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五月五日由向云龙和谢锟创办了“益阳县私立五福中学”(即原五中、现六中高中部)并任校长。在当时的民国益阳县城内新化帮中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所以在他的感召之下,在益的新、安二化航运业中为城区街道扩建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向云龙的生平事迹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时期益阳城区工商名贾的章节中有详述)。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5:00
评论言论: 5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据考证,整条街道的麻石铺垫的全长是从东门口起,到现在的大水坪(即新石堤)截止,就是原有“十里麻石街”。
一说是:麻石街东门口到“人和码头巷子”(即现在的将军庙老岸边上首的第一个巷子)为止。笔者在文革前曾亲眼看到;从人和码头巷子至新石堤这一段“聚庆街”,沿河边上还整齐的建有吊脚楼,而四九年后经过三次新建的防洪大堤确将这些个吊脚楼又隔离在外,另根据现有亲历者的回忆录说:麻石街到水府庙(即现在的将军庙)止。可以推断“十里麻石街”应从东门口至人和码头巷子截止,这一说法比较有据。
顺便提一下: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民国时期整个益阳城区资江北岸没有修筑防洪大堤,大水坪这个地段一旦到了汛期最容易遭受洪水的冲击,成为泽国“大水坪”,大约在公元一九五○年的冬季到翌年春上止,沿江北岸全部修筑了防洪大堤(这次筑堤基本上奠定了现有防洪大堤的基础),唯独只有“大水坪小学(现在叫益阳市实验小学)”沿江岸堤段的防洪大堤两面护坡用麻石铺切成坚固的防洪大堤(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来就叫着“新石堤”。
扩建街道所铺垫的麻石主要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桃江的麻石、二是长沙的丁字湾。丁字湾的麻石是很有名的,可惜的是由于公元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长沙“文夕大火”后,日本鬼子久攻不克长沙,只能对长沙的周边进行骚扰,而从丁字湾运输麻石无疑受到了日本鬼子的阻止,这样断断续续从丁字湾运输了一些,铺垫街道的麻石主要还是多用于桃江的麻石。
以全长五公里粗略计算,所铺垫的麻石至少需要八千个立方米(排渍下水道的基础所用麻石不计在内)。
开凿麻石、雕凿成型的麻石,工具主要是优质的钢钎、钢凿,制作优质的钢钎、钢凿,自然就靠邵阳帮会了。
因为在益阳的邵阳人大部分是从事铁匠行业,在益的邵阳帮会中有个行会叫:“炉头会”。当时邵阳(以下皆称寳庆)帮会中的一个领袖级人物——尹岳生,是寳庆邵东人,出自一个书香门第,满腹经纶,在二十年代初就来益经商,为人谦和义道,经常扶助从寳庆来益的同乡,所以在邵阳帮中比较有威望。此公当即就召集“炉头会”的同乡们,深明大义,以支持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打败日本侵略者为己任,热情很高的制作出大批的优质钢钎、钢凿,参加制作工作的寳庆人铁匠有尹姓、李姓、申姓、鲁姓等。特别是笔者亲眼所见的街道两旁排入下水道的麻石漏器,就很体现了石匠们较高的艺术性,那就是在一块八寸见方(约26、7厘米)、厚度约六寸(20厘米)的麻石中间画一个约六寸的圆,将圆分成四个等分,就有了四个扇形,把这四个扇形凿成上底大、下底小形的一个锥形漏斗,用以阻止街道杂物随水流入下水道。再又麻石从山上开采后是不同的形状,有时同样的一块麻石上有不同的硬度。所以对钢钎、钢凿的原材料和热处理有很严格的有求,不然的话钢钎、钢凿在使用方面就会存在不耐用的问题,加之钢凿头有尖形、有半圆形、有扁形、有方形,光形状也有好十几种。尹岳生就选派比较优秀的铁匠对钢材质量和锻造钢钎、钢凿的形状进行了规范的管理,因为过去的铁匠都是私人作坊,分布也不均匀,从一堡到三堡都有,优秀的铁匠们将各私人作坊的半成品收集,统一进行最后一道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热处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淬火”),这样有条不紊的保障加工麻石所需的工具。
运输麻石主要是帆船运输,这项工作就受到了新、安二化帮会的鼎力相助,这里介绍一位在当时益阳城内具有影响力的新化人士。
向云龙——新化琅塘人,民国初期随父母来益,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在校期间曾是中共预备党员,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关押了一年之久,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毕业。回益之后经商,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曾任“珍记福袜厂”的经理,并当任“益阳县五福小学”的校长兼“益阳县龙洲师范”(现益阳市第二中学)农业课的教师。公元一九三七年当任益阳县商会常务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五月五日由向云龙和谢锟创办了“益阳县私立五福中学”(即原五中、现六中高中部)并任校长。在当时的民国益阳县城内新化帮中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所以在他的感召之下,在益的新、安二化航运业中为城区街道扩建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向云龙的生平事迹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时期益阳城区工商名贾的章节中有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