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民国 益阳樟树国药局总经理 熊永生当年赠送的婚俗瓷盘[长25.5cm宽27.8cm高1.95cm]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3:00
评论言论: 2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在民国时期,是有这些主街道的延伸,易产生后来人们的口误。据老益阳人回忆,在街道没扩展前,麻石、青石交错使用,街道两旁没有排水的下水道,全都是阳沟,即便街道的某一地段有阴沟,也是不很规范。虽然,现今我们看不到麻石街的痕迹,但称以“十里麻石街”史料作证还是基本可靠。
公元一九四九年前对城区内街道划分的称呼,老益阳人至今都还延续有这样的称谓:从东门口到贺家桥称“一堡”,从贺家桥到临兴馆 (一说是至三益街,但从民国三十一年前的行政划分以临兴馆为止的正确性大些。)称“二堡”,从临兴馆到涌泉街称“三堡”。一般上了年纪的老益阳人直到现在还都这么个称谓。虽然现在的“十里的麻石街”荡然无存,但据益阳城区老人们的回忆;这条麻石街她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公元一九四二年),街道扩建历时一年左右,也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在的人们还可以在从西门口到东门口,也可以从向家码头到将军庙看到这部分街道宽窄的原貌。
扩建前的城区街道并没有这么宽,大约只有三米宽左右(约扩建后五分之三的宽度),这样窄的街道从明代嘉靖年间起,在清代中期城内虽有几次改造,但益阳城区的街道的宽窄就还是这么延续着,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由扩建后造成某些原有建筑物的防火墙都不是那么的很对称。那种年月生活下的益阳人民,只能留下让现在的人们去采风、去追忆……。
在民国三十年初(公元一九四一年)时任益阳县长黄识方(兼任国军四十三师参谋长)由于前方战事紧张不得不卸任县长一职。接替益阳县长职务的是——王秉丞,他是个湘潭人,小学教员出身,中等身材,门牙有点外露,喜欢打篮球。据说;他的一个姐姐是当时湖南省参议院一位高官的姨太太。也许是这个缘故,王秉丞放弃了穷教书的职业,报考了湖南省的一个“县政人员训练班”,毕业后也就得到了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赏识,被分配到益阳就任县长。王秉丞的工作作风也许和他喜爱打篮球有关,干事雷厉风行,颇有气魄,走马上任的第一年就着手改造原老城区(即现在的东门口之西门口城内区域)的面貌。
经笔者亲历实地考证:老城区在资江的南岸,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50米,占地面积为约0.45平方公里。城池的东、南、西、北各有一道进出的城门,南门距离东门约550米,距离西门约450米,这样南门在东西长度中基本上处在中间的位置,不同的是在南门下约150米处还一道南门,老益阳人都称之为“小南门”,所以就有“大南门”、“小南门”之分。而北门却在南门(老岸边)上首100米处,南北走向的一条约400米长、两米多宽的“北门巷子”。
据清代不同时期《益阳县志》的史料记载:除小南门,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名称,自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初期,称东门为“银城”、南门为“迎恩”、西门为“金城”、北门为“拱极”。
在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一六八二年)修缮和加固这座老城池时,又将东门易名“永安”,西门易名为“常泰”,南北门未与易名。并将每座城门上加筑了堞楼,每个堞楼都还有个称谓;永泰门(东门)堞楼为“酹湖”(酹、音:lèi,意为;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迎恩门(南门)的堞楼为“见岳”,常泰门(西门)的堞楼为“倚江”, 拱极门(北门)的堞楼为“汉寿”。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对老城池又进行了加固,同时又将南门易名为“资江”,将西门易名为“兴贤”,东北二门的名称没有变更,其间在各堞楼中增设了盾牌、刀枪剑戟的兵器库,并且在西门至南门的沿江边用块石修砌了一道一百三十二丈长(约440米)的护城堤岸,这主要是防止资江河在汛期时洪水对古城墙护坡的冲刷。
清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经民间商贾绅士的集资在护城堤岸上加设了栏杆,用以保护过往行人的安全。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老城区内发生了一场特大的火灾,有的城门上的堞楼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焚毁,这个时候官衙对每个城门及堞楼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3:00
评论言论: 2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在民国时期,是有这些主街道的延伸,易产生后来人们的口误。据老益阳人回忆,在街道没扩展前,麻石、青石交错使用,街道两旁没有排水的下水道,全都是阳沟,即便街道的某一地段有阴沟,也是不很规范。虽然,现今我们看不到麻石街的痕迹,但称以“十里麻石街”史料作证还是基本可靠。
公元一九四九年前对城区内街道划分的称呼,老益阳人至今都还延续有这样的称谓:从东门口到贺家桥称“一堡”,从贺家桥到临兴馆 (一说是至三益街,但从民国三十一年前的行政划分以临兴馆为止的正确性大些。)称“二堡”,从临兴馆到涌泉街称“三堡”。一般上了年纪的老益阳人直到现在还都这么个称谓。虽然现在的“十里的麻石街”荡然无存,但据益阳城区老人们的回忆;这条麻石街她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公元一九四二年),街道扩建历时一年左右,也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在的人们还可以在从西门口到东门口,也可以从向家码头到将军庙看到这部分街道宽窄的原貌。
扩建前的城区街道并没有这么宽,大约只有三米宽左右(约扩建后五分之三的宽度),这样窄的街道从明代嘉靖年间起,在清代中期城内虽有几次改造,但益阳城区的街道的宽窄就还是这么延续着,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由扩建后造成某些原有建筑物的防火墙都不是那么的很对称。那种年月生活下的益阳人民,只能留下让现在的人们去采风、去追忆……。
在民国三十年初(公元一九四一年)时任益阳县长黄识方(兼任国军四十三师参谋长)由于前方战事紧张不得不卸任县长一职。接替益阳县长职务的是——王秉丞,他是个湘潭人,小学教员出身,中等身材,门牙有点外露,喜欢打篮球。据说;他的一个姐姐是当时湖南省参议院一位高官的姨太太。也许是这个缘故,王秉丞放弃了穷教书的职业,报考了湖南省的一个“县政人员训练班”,毕业后也就得到了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赏识,被分配到益阳就任县长。王秉丞的工作作风也许和他喜爱打篮球有关,干事雷厉风行,颇有气魄,走马上任的第一年就着手改造原老城区(即现在的东门口之西门口城内区域)的面貌。
经笔者亲历实地考证:老城区在资江的南岸,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50米,占地面积为约0.45平方公里。城池的东、南、西、北各有一道进出的城门,南门距离东门约550米,距离西门约450米,这样南门在东西长度中基本上处在中间的位置,不同的是在南门下约150米处还一道南门,老益阳人都称之为“小南门”,所以就有“大南门”、“小南门”之分。而北门却在南门(老岸边)上首100米处,南北走向的一条约400米长、两米多宽的“北门巷子”。
据清代不同时期《益阳县志》的史料记载:除小南门,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名称,自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初期,称东门为“银城”、南门为“迎恩”、西门为“金城”、北门为“拱极”。
在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一六八二年)修缮和加固这座老城池时,又将东门易名“永安”,西门易名为“常泰”,南北门未与易名。并将每座城门上加筑了堞楼,每个堞楼都还有个称谓;永泰门(东门)堞楼为“酹湖”(酹、音:lèi,意为;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迎恩门(南门)的堞楼为“见岳”,常泰门(西门)的堞楼为“倚江”, 拱极门(北门)的堞楼为“汉寿”。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对老城池又进行了加固,同时又将南门易名为“资江”,将西门易名为“兴贤”,东北二门的名称没有变更,其间在各堞楼中增设了盾牌、刀枪剑戟的兵器库,并且在西门至南门的沿江边用块石修砌了一道一百三十二丈长(约440米)的护城堤岸,这主要是防止资江河在汛期时洪水对古城墙护坡的冲刷。
清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经民间商贾绅士的集资在护城堤岸上加设了栏杆,用以保护过往行人的安全。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老城区内发生了一场特大的火灾,有的城门上的堞楼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焚毁,这个时候官衙对每个城门及堞楼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