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民国 益阳樟树国药局总经理 熊永生当年赠送的婚俗瓷盘[长25.5cm宽27.8cm高1.95cm]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2:00
评论言论: 1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公元一九四九年前纪实
凡是熟悉益阳的人,都知道益阳人民常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十五里的麻石街”。但这是一个口误!
笔者经过多年在益阳城区内拜访许多年事已高的亲历者、知情人回忆、述说,以及对益阳城区麻石街有关资料日积月累的收集,且实地考证;实际上益阳城区的麻石街只有十里左右,在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定位器中测算到:从东门口老城墙起至将军庙上首的人和码头巷子止大约为五千米,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后益阳城区内典型的标志性建筑。
为使读者能理解本文的后续,这里提示一下:老益阳人对城区内街道两旁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称,那就是城区主街道南边的称为“河岸边”,街道北边的称为“老岸边”(注:在地理位置上看主街道从娘娘庙过河码头起就拐了个近似九十度的弯,西为“河岸边”,东为“老岸边”)。
在民国时期益阳城区的确有十五里的长街。
笔者曾实地考证;城区主要街道在上游的延伸可至黄溪桥;
从“人和码头巷子”到现在的大水坪这段距离为“聚庆街”,从大水坪(现在人们常说的“横堤子”)到接城堤为“涌泉街”。“接城堤”就是现在五里堆地域的河边上(关于“接城堤”的来由将在《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以下简称《益阳历史笔记》]地理章节中有述)。聚庆街的河岸边全都是吊脚楼和小型商铺,老岸边有“鑫福康南货铺”、“刘公馆”、“田公馆”、“长明电灯公司”、“寳群大戏院”等。涌泉街也是一样,河岸边清一色的吊脚楼,其中一个有名的“沙头巷子”,这些个吊脚楼大约是在公元一九九九年后加修防洪大堤时被全部拆除了。老岸边一个有名的“栅栏巷子”,还有“五福宫中学”(关于“五福宫”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益阳城区文化教育及民俗文化章节中有详述)还有各种商铺,像“五福宫”上首又一个“南货铺”,“南货铺”的对面(河岸边)还有一个宽度为两个门面的“饮食店”,进深里面还是吊脚楼,笔者“文革”前跟随母亲在这里的南货铺、饮食店买过东西吃,沿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关王庙”,在“关王庙”的上首还有一个四九年后取名为“翻身巷”的巷子。在二○○二年笔者亲眼看到过“翻身巷”所在的老房子门楣上钉有这样的门牌(遗憾的是没有拍下来)。在“文革”前聚庆街和涌泉街还蛮热闹的。
在GPS定位器中测算到:从接城堤到黄溪桥约2.8km,但在民国时期这段距离河岸边及老岸边只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房子,因为在黄溪桥还有城里的商贾们在这里建有“福和”、“均益”两个铸锅厂,笔者在公元一九六八年曾亲眼看到过在黄溪桥的河边上有一栋八字大门的青砖老瓦房,规模较大,估计该是“福和”、“均益”两位老板其中一位的宅第(考证后再记述),大约在公元一九六九年加修河北大堤及七○年后的农田基本建设时拆除了。
城区主要街道在下游的延伸可至清水潭(三台塔下面);
从东门外也有主街道的延伸,但这里所延伸的街道像城区的主要街道一样没有街道的名称。
在民国时期东门口老城墙脚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出口处有一座约两米宽的“水北桥”。在东门外的老岸边仅有一条至今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叫不出称谓的巷子,沿下来是许家宗堂、药皇庙、葛公庙(即现在的益阳市东门口小学)等,而河岸边则由横巷子、谢家巷子、钟成茂巷子、陈金生(东门口有名的铸厂,生产犁头、犁壁、炉焦、鼎锅)巷子、杨七巷子(即现在人民织布厂家属区域)。就在民国三十年到“光复”时的这几年里、这个杨七巷子的河边上设有一个“益阳驿运站”,他的职责相当于现今的“行包房”,同时还向过境的来往船只进行登记抽取厘金,当时就引起了过往船民很大的意见,加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秩序较乱,国军九十九军曾派一个排的兵力受“驿运站”调遣维持秩序(关于这些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事略中有述)。沿下就是当时益阳城区为数不多的工厂之一“资阳工厂”,即现今益阳市人民织布厂原址,(关于“资阳工厂”将在益阳城区民国工商章节中详述),“资阳工厂”的下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橘园”,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即现在的益阳市稀土材料厂一片),这个“橘园”的土地在民国初年是“公产”,归民国时期益阳县教育科(民国十六年后改称教育局)。在民国初年这里是一个“桑园”,后改成了“橘园”,每年所获利润为益阳县教育经费的补充(这些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益阳城区文化教育及民俗文化章节中有述)。沿下来河边上也就是些零零落落的房子,居住者多为新、安二化驾放木排的移民,即在四九年后,清水塘下面都还有原益阳地区贮木场的“工人之家”近百户的村落,笔者在六、七十年代还亲眼看到过这里的情景,直到二○○○年为防汛安全将这些居民移居到防汛大堤之内。
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3/10 20:52:00
评论言论: 1 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
公元一九四九年前纪实
凡是熟悉益阳的人,都知道益阳人民常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十五里的麻石街”。但这是一个口误!
笔者经过多年在益阳城区内拜访许多年事已高的亲历者、知情人回忆、述说,以及对益阳城区麻石街有关资料日积月累的收集,且实地考证;实际上益阳城区的麻石街只有十里左右,在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定位器中测算到:从东门口老城墙起至将军庙上首的人和码头巷子止大约为五千米,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后益阳城区内典型的标志性建筑。
为使读者能理解本文的后续,这里提示一下:老益阳人对城区内街道两旁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称,那就是城区主街道南边的称为“河岸边”,街道北边的称为“老岸边”(注:在地理位置上看主街道从娘娘庙过河码头起就拐了个近似九十度的弯,西为“河岸边”,东为“老岸边”)。
在民国时期益阳城区的确有十五里的长街。
笔者曾实地考证;城区主要街道在上游的延伸可至黄溪桥;
从“人和码头巷子”到现在的大水坪这段距离为“聚庆街”,从大水坪(现在人们常说的“横堤子”)到接城堤为“涌泉街”。“接城堤”就是现在五里堆地域的河边上(关于“接城堤”的来由将在《益阳城区百年变迁历史笔记》[以下简称《益阳历史笔记》]地理章节中有述)。聚庆街的河岸边全都是吊脚楼和小型商铺,老岸边有“鑫福康南货铺”、“刘公馆”、“田公馆”、“长明电灯公司”、“寳群大戏院”等。涌泉街也是一样,河岸边清一色的吊脚楼,其中一个有名的“沙头巷子”,这些个吊脚楼大约是在公元一九九九年后加修防洪大堤时被全部拆除了。老岸边一个有名的“栅栏巷子”,还有“五福宫中学”(关于“五福宫”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益阳城区文化教育及民俗文化章节中有详述)还有各种商铺,像“五福宫”上首又一个“南货铺”,“南货铺”的对面(河岸边)还有一个宽度为两个门面的“饮食店”,进深里面还是吊脚楼,笔者“文革”前跟随母亲在这里的南货铺、饮食店买过东西吃,沿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关王庙”,在“关王庙”的上首还有一个四九年后取名为“翻身巷”的巷子。在二○○二年笔者亲眼看到过“翻身巷”所在的老房子门楣上钉有这样的门牌(遗憾的是没有拍下来)。在“文革”前聚庆街和涌泉街还蛮热闹的。
在GPS定位器中测算到:从接城堤到黄溪桥约2.8km,但在民国时期这段距离河岸边及老岸边只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房子,因为在黄溪桥还有城里的商贾们在这里建有“福和”、“均益”两个铸锅厂,笔者在公元一九六八年曾亲眼看到过在黄溪桥的河边上有一栋八字大门的青砖老瓦房,规模较大,估计该是“福和”、“均益”两位老板其中一位的宅第(考证后再记述),大约在公元一九六九年加修河北大堤及七○年后的农田基本建设时拆除了。
城区主要街道在下游的延伸可至清水潭(三台塔下面);
从东门外也有主街道的延伸,但这里所延伸的街道像城区的主要街道一样没有街道的名称。
在民国时期东门口老城墙脚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出口处有一座约两米宽的“水北桥”。在东门外的老岸边仅有一条至今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叫不出称谓的巷子,沿下来是许家宗堂、药皇庙、葛公庙(即现在的益阳市东门口小学)等,而河岸边则由横巷子、谢家巷子、钟成茂巷子、陈金生(东门口有名的铸厂,生产犁头、犁壁、炉焦、鼎锅)巷子、杨七巷子(即现在人民织布厂家属区域)。就在民国三十年到“光复”时的这几年里、这个杨七巷子的河边上设有一个“益阳驿运站”,他的职责相当于现今的“行包房”,同时还向过境的来往船只进行登记抽取厘金,当时就引起了过往船民很大的意见,加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秩序较乱,国军九十九军曾派一个排的兵力受“驿运站”调遣维持秩序(关于这些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事略中有述)。沿下就是当时益阳城区为数不多的工厂之一“资阳工厂”,即现今益阳市人民织布厂原址,(关于“资阳工厂”将在益阳城区民国工商章节中详述),“资阳工厂”的下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橘园”,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即现在的益阳市稀土材料厂一片),这个“橘园”的土地在民国初年是“公产”,归民国时期益阳县教育科(民国十六年后改称教育局)。在民国初年这里是一个“桑园”,后改成了“橘园”,每年所获利润为益阳县教育经费的补充(这些将在《益阳历史笔记》民国益阳城区文化教育及民俗文化章节中有述)。沿下来河边上也就是些零零落落的房子,居住者多为新、安二化驾放木排的移民,即在四九年后,清水塘下面都还有原益阳地区贮木场的“工人之家”近百户的村落,笔者在六、七十年代还亲眼看到过这里的情景,直到二○○○年为防汛安全将这些居民移居到防汛大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