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专题展-查看评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专题展-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
湘泉雅集古玩交流网专题展馆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专题展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江西于都全县征工筑路奖章
评论对象: 赣督府 | 2010/6/10 23:28:00
评论言论: 抗战时期江西何以成为中日必争之要地
 
江西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内陆省份之一,但它却不像上海、汉口那样,在客观上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投资开办近代企业中“获得好处”。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又由于国民党军队对农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使得江西成为内战的主战场,经济发展再次成为泡影。截至抗战前,江西各主要经济指标均落后于周边省份。

江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抗战时期战事却非常频繁。纵观江西境内中日交战,先后爆发有马当之战、德安战役、南昌会战、赣北战役、上高会战、(浙赣)赣东会战、湘粤赣边区阻击战、赣江追击战等重大战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正面战场共有18次大的交锋,而江西境内就有南昌、上高、赣东(浙赣)3次大会战。该省境内之所以战事频发,大战接踵而至,就在于中日双方皆意识到其所具有的特殊战略地位。

宁、沪沦陷后,武汉战略地位凸显,作为其外围屏障,赣北成为长江防线的重要堡垒

1937年11月12日,松沪战役结束,日军在占领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后,随即杀向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12月13日,南京沦陷。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外交、内政、交通、经济等各部及军事委员会已设于武汉,武汉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日方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可以统治中国,攻占汉口可早日结束战争。蒋介石认为:自从上海、南京失守,我们唯一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容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中日双方这种对武汉战略地位的高度认同,使得武汉会战不可避免。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第三期作战计划》,确定了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的“持久战”、“消耗战”方针,以粉碎日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其总体战略方针,是通过将主力军置于武汉外围,争取行动上的进退自由来达到目的。

国民政府将主力军置于武汉外围,主要出于如下考虑:首先江西北部地处武汉外围,该地区村落密集,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战时军队补给的良好基地,闻名全国的鄱阳湖平原(赣北平原),即位于此;其次该地区居于武汉战区腹地,江河、圩堤交织,既可屯兵储物,机动兵力,又可封锁长江,堵截敌人沿江西进,因而能成为武汉的自然屏障。扼守此地,即可大量消耗日军,保卫武汉。

1938年6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下达作战指导方针,指出:国军主力集中武汉外围,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战。并要另以有力一部,支援马当、湖口要塞,迫使敌人在鄱阳湖以东展开,阻止敌人向九江集中。

1938年6月24日,日军向马当发起攻击。自此,中日双方在赣北正式交火。日军在赣北共投入4个师团和1个旅团,另有80多艘舰艇,数十架飞机和海军陆战队,由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中方共投入10多个军又3个师及炮兵部队,由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昔日平静的赣北平原,变得枪炮轰鸣,杀声震天。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电子邮箱:xiangquanyaji@sina.com   网站客服联系QQ:40345895
湘泉雅集QQ群一:34740257(已满) QQ群二:25856336 QQ群三:119559204 QQ群四:19514374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 湘泉雅集    ICP许可证:湘ICP备200142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