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学生证章
评论对象: 赣督府 | 2010/6/10 22:49:00
评论言论:
评论对象: 赣督府 | 2010/6/10 22:49:00
评论言论:
3、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中北部地势低缓大湖阻隔,东西南三面山地丘陵,平原仅占总面积20%。近代以来湖南士子政治意识极为强烈,家境贫寒形成了刻苦自励性格,较多关注社会实际问题,他们大多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的斗争环境造就成长的。青年毛泽东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自励,充分展示了湖南人感情热烈,勇于抗争的民风。湖南素有民风强悍、朴实耐劳之誉,这是薰陶一代湖南军政人才群起的重要因素。三湘士子紧随川粤,是拥有最多黄埔军校教官的第三个省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址于湖南邵阳、武冈和会同的第二分校,为抗日战争中后期主战场——湖南战场培养和补充了一大批初级军官。
4、浙江地处太湖以南东滨东海,相邻苏、沪、皖、赣、闽等省,自天工开物以来就是文明富庶之地,以“人物百代芬芳,文化源远流长”闻名天下。近现代以来,浙人以其优厚经济基础和人文成才机制,名人辈出遥领风骚于民国军政界数十年。浙人得天独厚进而趋炎附势,黄埔军校自创办始就与浙人结下难解之缘。浙人虽在任教官总量居于第四位,但始终有权倾朝野重量人物居于其中。
5、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出海口,地势低平,山丘点缀,湖荡棋布,河道纵横,自古以来工商经贸繁荣发达,是近代民族工业及现代文明科技发祥地。近代以来,江苏人多营商经贸、交通实业或兴学从教、办理外交,真正在民国政坛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苏籍士子并不多见。随着国民革命及军事重心北移南京,江苏人才有了军政界发展空间。黄埔军校在南京十年是发展和扩张的鼎盛时期,一大批苏籍士子进入军校任职任教,占尽了得天独厚之天时地利人和。
6、河北地处燕赵大地,环抱京畿拱卫中原,西依太行,东临渤海,北枕长城,南沃平原,于明清至民初就是我国政治军事中心,小站练兵崛起北洋集团,保定军校孕育军事将帅。也许正是这些缘由,为黄埔军校输送了一大批教官俊彦,同时也为民国军政界造就了一部分重量级人物。但是冀人在黄埔军校并未涌现显要人物,与上述五省名人迭出之情形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民国起政治轴心南移,河北原有地域人文优势消失,进入黄埔军校任职任教的冀人多系保定军校生,多以教官生涯告老退役。
7、安徽处于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吴头楚尾,位于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江浙为唇齿”。近现代以来,皖军曾是北洋军事集团的重要一翼,安徽邻近京畿毗连江浙鲁,长期处在军事纷争战乱频仍,“乱世出英雄”造就了一批皖籍重量级名人,出现在黄埔军校的教官仅显露了其中一部分,但仍有一些著名的民国军政人物。四个时期之教官:第一时期计有31名,第二时期计有41名,第三时期计有28名,第四时期计有11名。
8、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北部,“九省通衢”物华天宝,荆楚江汉神农武陵,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从洋务运动结出的“强学馆”,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从北伐国民革命之武汉分校,到抗日战争的武汉宜昌会战,“九头鸟”湖北人在中华民族最危难时刻,抗击日寇拱卫陪都重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黄埔军校曾两度在武汉设立分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沿长江迁移内地,第一落脚点也是武汉。抗日战争初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设于武汉,抗日战争中期在湖北均县草店,还开办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撤消。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教官在湖北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赣、闽、豫、鲁、辽、桂、滇、陕、黔、晋等省籍人士任教官简况
此外,赣、闽、豫、鲁、辽、桂、滇、陕、黔、晋等省,虽然任黄埔军校教官的人数在两百至千名以下不等,其人文地理各有其特殊因素,在民国历史时期不乏知名人士。以下撮其较知名者列入统计(限于篇幅以下各省表格名单从略)
1、江西虽然地处群山峻岭内陆,自然地理呈偏僻闭塞趋势,自古以来向为中华名人学子生长成才福地。自从黄埔军校创办起,出任军校教官者络绎不绝。譬如: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山祖师及“八大金刚”之一、民国军界始终权重如山的二级上将刘峙,著名教官及军政要员张定璠、刘健群、刘士毅等,黄埔军校第一期生、队长而后陆军中将的桂永清、张雪中、黄维、李强,黄埔军校第三分校主任沈发藻,曾任教官以及后任中将的廖士翘、史宏烈、赖汝雄、卢佐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设于江西瑞金,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第三分校教官为战时军队培养了近两万名军校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