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凡人 | 2010/5/11 0:11:00
评论言论: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21军,在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下,第21旅团、第九旅团分别占领钦县龙门和防城县企沙,而后会攻防城,当日晚占领防城。17日,台湾旅团占领钦县。21日,日军逼近南宁邕江南岸城郊,24日占领南宁。12月1日,占领邕武路高峰坳。12月4日,占领邕武路险隘昆仑关。日军自此取守势,筑防御工事,确保邕钦占领区,并拟打通邕龙路,切断我国桂越国际交通线。
国民党军委会桂林行营,以收复南宁为目的,第一步攻取昆仑关。作战部署如下:徐庭瑶(中央军的总指挥)指挥北路军(第5军、第99军、第92师)担任主攻昆仑关任务;夏威(第16集团军总指挥)指挥西路军第170师、第135师反攻高峰坳;蔡廷锴(第26集团军总指挥)指挥东路军第31军、第46军、第175师和新编第19师,分别攻击邕钦路北段(七婆坳、吴圩、唐报、那陈)和中段(大塘、小董)的日军据点。
12月18日,我军向日军全面反攻,经过激烈战斗,反复三次争夺昆仑关口,12月30日,肃清日军在昆仑关四周高地的据点,31日,收复昆仑关。是役,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及其以下官佐士兵4000余人、活捉100余人。国军伤亡14000余人。与昆仑关激战的同时,徐庭瑶、夏威、蔡廷锴各路军,分别在邕武路、邕龙路、邕钦路对日军作战,以牵制其对昆仑关的增援,约歼日军2000余人。将上下这两组数字相加,共歼日军6000余人。国军伤亡15000余人,与上组数字相加,共伤亡29000余人,为日军伤亡数字的四倍多。
1940年1月4日,国军第5军占领九塘后,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昆仑关战役结束。
昆仑关战役,是国民革命军继台儿庄大捷后,在桂南抗战的一次重大战役,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广西各族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英勇抗战,是中华儿女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影响十分深远。屹立在昆仑关的纪念碑,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彪炳千古的丰碑。
昆仑关战役爆发时,广西第三届学生军奉命开赴前线发动群众抗日。学生军第1团派第1大队到宾阳去开展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第1大队调用一部分人去建立军民合作站,第1、第3中队大部分人发动群众积极支援昆仑关战役,做了许多的支援工作,主要由黄嘉同志领导。第5军参谋长热情地接待学生军,称赞学生军热情爱国,前途无量的革命青年,希望学生军大力支持完成反攻昆仑关的任务,并给每个人发一个红色的特别通行证,大大方便了学生军的支前工作。第1大队做了许多工作:立即建立军民合作站;在树林下建立可以防备日军空袭的临时市场,沟通军民的买卖关系,解决部队的军需给养问题;组织妇女洗衣队,按当地风俗妇女只给一个男人洗衣服,不能给第二个男人洗衣服,经学生军耐心做工作,军队打鬼子是保卫家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当亡国奴,为他们洗衣服是光荣的爱国行动。妇女思想做通了,于是各个村子许多农家门口,贴出了“洗衣处”的招贴,将士们伸出大拇指夸赞学生军办事快又好,洗衣服是件小事情,但鼓舞了抗日将士英勇杀敌,变成了大好事情,体现了军民合作抗战的重大意义。
在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执行迂回包围五塘、六塘的战斗任务中,学生军组织了几百人的运输队输送军需品到前线,又从火线上将伤员送回后方医院,大大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克复昆仑关的前一天(12月30日),学生军一部分男女战士,偕同鹿地亘的日人反战大同盟部分盟员,由军政治部一位科长带队,两次在离火线三四百米的地方,向日军广播,反战盟员轮流以日语向日本士兵广播,一时竟使敌我双方阵地沉静下来,安静地听大喇叭广播。几个钟头后,轮到学生军对抗日将士的广播。这种特殊形式的战地宣传方式,效果很好,令敌方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对己方起到壮军威,鼓舞士气的作用。
日军在桂南会战中,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其目的是阻断我国抗战后方的国际交通线,封锁中国。但在昆仑关战场较量中,经过三次反复争夺,日军终被消灭在昆仑关各处阵地上,陈尸碧野4000余人,昆仑关被我军攻克。
就在昆仑关激战的同时,在翌年夏秋间,我军在人民大众的支援下,实行大反攻,10月28日,光复龙州,30日,光复南宁,11月30日,光复镇南关,日军全部败退越南。日军在桂南又被消灭2000余人。前后合计,被消灭6000余人。这对小日本来说,由于其战线既在中国,又在南洋群岛、南亚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形成十分绵长的战线,也就暴露了长战线与兵员短缺的矛盾,兵力分配捉襟见股,就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日军在桂南会战失败,其败兵撤入越南之后,仍然可以起到切断我国桂越国际交通线的作用,这也反衬了其发动桂南会战,是得不偿失的、多此一举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