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寒剑 | 2009/2/18 23:50:00
评论言论:
苏轼的<<三槐堂铭>>篇
全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可不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 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 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 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 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 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 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 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 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 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 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 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天道有定数吗?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义的人不一定长寿。天道没有定数吗?可是仁义的人一定会有后代。这二者该如何解释呢?我听说,申包胥说过,人决定的胜过天决定的,天决定的不能胜过人,世上论说天道的人都不等它确定后再去求它。所以如认为天是茫然无知的,行善的人就会懈怠,作恶的人就会更加放肆。强盗长寿,好人短命,这都是天数未定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的时候,被乱草围困,被牛羊祸害,然而它长成时,四季长青,经历千年而不改变,这是天数注定的。善恶的报应,甚至报应到儿孙,这定数也真是很长啊!我根据看到和听见的事研究发现,天道有定数是很明确的。
工艺复杂,携带不便,不多见!~
此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
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
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
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