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bailang711 | 2013/8/11 12:18:00
评论言论:
乒乓杯赛——最便宜的商业广告
由于乒乓球运动设备简单,容易推行,乒乓球被厂商看成是最廉价的活动广告。为此,厂商争先成立球队或组织各种杯赛。
1926年至1930年,由上海通商银行发起的“通商杯”赛是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团体赛。30年代最有影响的杯赛是中华乒乓联合会主办的“联合杯”团体赛。
40年代初,旧上海乒坛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期上海乒乓球队有数百个,各种杯赛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940年到1941年见诸报端的就有33种杯赛,参赛队有时多达60多个。更多的是各行业、部门的杯赛,如花旗银行举办“牛惠尔杯”赛,保险业联谊会主办“保联杯”赛,申新纱厂举办“荣宗敬杯”赛等。这些杯赛,一方面促进了上海乒乓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上海的乒乓运动逐步走上了商业化轨道。
为了登上“大雅之堂”
30年代,乒乓球运动已从上海发展到香港、广东和台湾等地。虽然发展较快,但却一直被视为“小玩意”,登不上“大雅之堂”,被排斥在旧中国的全运会之外。
为了促使乒乓球运动列入全运会,上海乒乓球界进行了一系列工作。1933年,旧中国第5届全运会在南京举行,上海中华乒乓球联合会派出邮电队和岭南队赴南京表演,宣传乒乓球运动。
1935年,第6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时,上海中华乒乓球联合会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乒乓球协进会,还发起举行第一届全国乒乓球团体锦标赛,有8支队伍参加,结果上海、澳门、江苏并列冠军。优胜队都在全运会上做了表演。
1937年,上海中华乒乓球联合会和中华全国乒乓球协进会联合建议把乒乓球列入全运会,获得第7届全运会筹备组的通过,但由于抗战爆发,第7届全运会流产。一直到1948年,第7届全运会举行时,乒乓球终于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自此,乒乓球才登上了全运会这个“大雅之堂”。在这届全运会上,上海男、女乒乓队双获亚军,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乒乓球(男女)冠军分别被台湾队和香港队夺得。
旧上海著名乒乓球队和选手
20年代著名球队有华一、俭德、圣约翰、精武、台球研究会队等,著名乒乓选手有李传书、张永祁、王伯洪、林泽民、金季明、王孟年等,王孟年以后开创了国产乒乓球器材的生产。
30年代,出现许多乒乓社团,如青云乒乓会、晚霞乒乓会、棋步乒乓会等,并有乒乓队数百个,比较著名的有“邮务”、“岭南”、“精武”、“光华”、“青云”等队。乒坛名将有卢仲球、黄祥发、林荣基、邓国富、马廷亮、周善扬、陈振声、沈士英、邹国范、周维新、王惠章、陆修律、骆洪胜等。
40年代,胶皮拍大量使用,技、战术变化多端,强队名将亦层出不穷。如“青云”的陆汉俊、李宗沛、张英,“精武”的王友信、杨开运,“华义”的薛绪初、傅其芳、王久庆,“邮务”的李传书、陆修律、王惠章、李光耀等。
除男运动员以外,上海还涌现了我国第一代乒乓女杰,旧上海乒坛的三“女杰”:林慕容、梁玉杰和郑丽华,尤以林慕容为著,她先后参加“崇德”、“广东”等队,曾代表“广东”队参与男子比赛,是最早参加乒乓比赛的女运动员,曾多次获得30年代全沪女子乒乓锦标赛冠军,1935年出席全运会乒乓表演。
解放前,上海主要的公共乒乓活动场地是位于南市大吉路的“南市公共体育场”,众多乒乓球爱好者在此比赛交流。
抗战时期,南市被毁,活动移至“孤岛”,精武体育会、华联同乐会、青年会、益友社等为公开的乒乓爱好者开放的场所。
另外,乒乓活动开展得好的一些单位,像邮局、银行、学校等的乒乓室,也“以球会友”,半公开地允许外单位的球员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上海曾拯救庇护过犹太人,那时大批犹太人避难上海,其中不乏乒乓高手,犹太籍的地飞夫妇,是棋布队的队员,地飞夫人擅削球,能与男子抗衡。
参考文献《上海体育志》、《上海体育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