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bailang711 | 2013/8/11 12:16:00
评论言论:
上海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至于乒乓球运动怎么传到上海的?至今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文具店老板王道平到日本采购文具时,看到日本人打乒乓,觉得很有意思,并且设备简单,易于推广,适合在男女老少中开展,便从日本购回一些乒乓器材在店内销售。为了打开销路,王老板在店堂内组织了一次示范表演,请一些中国学生及上海青年会的人来观摩,他边示范边讲解,以吸引顾客。这样,乒乓运动就在店堂广告中传开。
另一种说法是上世纪初由旅沪的日侨传来的,先在虹口一带日本人开的工厂、学校里开展,民国初年才传到上海人手里。这两种传说,说法不一,但乒乓球是从日本传入上海这一点都是一致的。上海是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毫无疑义的。
第一次正式的乒乓球赛
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首先开设乒乓球房,有球台9张,供资本家和有钱的大学生等少数人玩,一般市民不得入内。不久,这项简便有趣的活动就在一些中小学生中盛行。
当时的球拍比较简陋,最初用红木薄片制成,椭圆形,长柄,分量很轻,为了减弱球拍对球的扇动力,球拍上钻有16个小孔。不久就有夹板球拍出现。起初,用球大多是洋货,如美国的HITSON牌和日本的PA牌,国货有“大马牌”,但质量较差,采用者不多。
到1918年前,上海已出现了一些乒乓队。为了加强各乒乓队的联络,一些热心乒乓球运动者于1918年3月成立了上海中华乒乓联合会,会址设于上海中华俭德会内。中国乒乓球运动进入了有组织的推动发展阶段。
不久,该会组建“中国台球研究会”,吸收会员,开展乒乓技术的研究,促进乒乓活动的规范化。那时,上海乒乓队也络绎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一”队、“圣约翰大学”队、“中国台球研究会”队等。
1923年,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日本青年会日校和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日校举办了乒乓球联赛,这是上海有记载的最早的乒乓球赛,也是中国有组织的乒乓球赛的开始。
次年,中华乒乓球联合会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因参赛队多,分11个组预赛,最后由台球研究会夺得冠军。
1926年,上海出现中国人投资经营的乒乓球器具厂,其中以“中国乒乓球公司”规模较大,厂主王一。该厂出产的乒乓球不下十余种,有连环、盾牌、统一、彪马牌等等,其中连环牌质量最佳,曾一度被采用为当时远东运动会与中日乒乓赛的比赛用球。
始于“秋山”——中日间的较量
1925年3月7日,上海举行了“秋山杯”乒乓球赛,参赛者为中日两队,日方为旅沪日本人组成的日本侨联队。因由日商三菱洋行提供奖杯,故以洋行董事长秋山的名字命名。这是上海最早的杯赛,也是我国选手第一次参加国际乒乓球赛,还是中日乒乓选手第一次对抗。
“秋山杯”规定连胜三届可永久保留银杯。比赛轮流在日侨俱乐部和精武体育会进行。上海中华队以青年会队为骨干。1927年夏,第6届“秋山杯”比赛在四川路中国青年会健身房举行,中华队以8︰3获胜,已是连续3次胜利,“秋山杯”由中华队永久保留。秋山原想借杯赛炫耀日本乒乓运动的实力,不料事与愿违,不肯再资助杯赛,于是“秋山杯”赛不再举行。
日本侨民队在“秋山杯”赛中败给上海中华队后,日本乒乓球界很是惊讶。1927年春天,日本乒乓球联合会邀请中华乒乓球队到大阪访问,这是上海乒坛史上的第一次出国比赛。
出国前,中华乒乓联合会张榜选贤,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选拔赛,最后选出张永祁(光华大学学生)、李传书(光华附中学生)、金季明(交大学生)、林泽民(光华大学学生)、黄祥发(店员)等组成中华队。中华队在大阪比赛6场,以4胜2负战绩凯旋归国,受到上海乒乓界热烈欢迎,《新闻日报》还发了标题为《中华乒乓队奏凯回国》的特讯。
1930年5月,第9届远东运动会在东京举行,中华乒乓球队队员全由上海选手组成。由于出国经费等问题,中华队经过三天三夜才抵达日本,第二天即投入比赛。由于舟车劳顿,中华队不敌日本队。
运动会结束后,中华队在日本进行了9场友谊赛,获得全胜,对方9个队都是日本名队。
乒乓球规则的产生和演变
20年代之前尚未有统一的乒乓球世界性规则,为了进行中、日乒乓交往,1925年,上海中华乒乓联合长胡铁吾与旅沪日侨乒乓球界代表城户尚夫,在上海联合编制了乒乓球规则,这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第一本规则。
1927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远东运动会上,中、日乒乓将举行乒乓赛表演。上海中华乒乓联合会与日本大阪桌球联盟会晤,经十余日协商,制订了远东乒乓球规则,亦翻译了刚刚问世的万国规则。
1936年,中国乒乓研究会鉴于中、日合订规则已属陈旧,特参照世界新规则,制定“十平乒乓规则”。这是我国乒乓史上的一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