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黄嘉禾 | 2016/10/4 10:55:00
评论言论:
办学理念先进,实行男女同校
隆昌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李茂江告诉记者,立达学园在隆昌办高中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这之前,隆昌的学校从未办过高中,学生们要读高中只能去就近的资中、成都,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即便是在现在看来很近的地方,在当时来说已经算很远了。
毫无疑问,立达学园在隆昌兴办高中是对隆昌教育事业的帮助,得到了隆昌人民的肯定。但学园实行男女同校,无疑与当地的教育观念相冲突。“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男女同校是很不可思议的。”李茂江解释,现在看来,立达学园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仍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除此之外,学校的办学思想新颖,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四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经常参加时事演讲、演出话剧、打篮球、游泳等各项活动。李茂江等人考证,当时的高年级学生还学习骑马射箭,为作战做准备。
今年92岁的刘宗民(音)家住立达学园附近,在她的记忆中,立达学园的学生统一穿黄色的“童子军服”,很守规矩。“他们经常进城开会,人数不算多,一根田坎就走完了。”当时,有两个女学生嫌学校宿舍太吵,租住在刘宗民的家里。
关于立达学园在自家附近办学的过程,年迈的刘宗民已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学生们下河游泳和打篮球的场面却令她印象深刻。“学校外面有一条河,河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鱼儿,夏天,学生们就在河里游泳,还玩接力赛,热闹得很哦。”刘宗民一字一句地说道,男学生们喜欢在坝子头打篮球,一些路过的村民还经常停下脚步看他们打比赛。
抗战期间,冯玉祥曾来校演讲
立达学园处在隆昌县城外四公里的胡家坝,地理位置优越,即便是在敌机轰炸隆昌期间,也能安然无恙。
1940年8月2日,日本飞机轰炸隆昌,前后持续十分钟左右,县城上空浓烟滚滚,尘土飞扬。“当时,一听到拉警报的声音,县城内的人都纷纷往胡家坝的方向躲避。”刘宗民记得,那时天气热得很,一路上都是从县城来的人。
“在隆昌办学期间,冯玉祥将军曾来校做过演讲。”杨玉才告诉记者,1944年夏天,冯玉祥将军由重庆经隆昌前往成都,沿途宣传抗日献金。得知这一消息,立达学园的师生也停课数日,组织宣传队四处宣传,协助冯玉祥将军募集捐款。
“当时,学园中的每个师生都献了金,有的教师还献出了半个月以上的工资。”兰廷浩补充道,据立达学园校志记载,学园师生献金总额约五十万元,表现出高昂的爱国抗日热情。见大家积极献金,冯玉祥将军为表谢意,手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回赠立达学园。
在那个特殊年代,立达学园的学生们除了学习,还经常组织宣传队进县城做抗日宣传。晚上,他们提着煤油灯,走过四公里的小路到达县城,有的演唱抗日歌曲、有的表演抗日剧,周围的群众纷纷前来观看。
6年时间,培养了1000余人
在上海,立达学园就是文化名人汇集的地方。鲁迅、巴金、徐悲鸿、马思聪、林语堂、茅盾、夏衍等名人均在此校任教或做过管理工作。学园迁到隆昌后,仍受到名人的关注,比如丰子恺。1945年6月,作为立达学园校董的丰子恺到四川隆昌,参加立达学园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还办画展为立达学园募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内迁学校忙于迁返原地,立达学园的教员也纷纷要求“复校上海”。1946年,隆昌立达学园结束课业,在多方商量下,学园决定返沪复校,剩下的图书于1949年全部迁回。未毕业的学生由楼峰中学接收,校产也纷纷捐赠给楼峰中学,留下了友好协作的佳话。
学园实行半工半读,对于部分贫困学生还免收学费。据杨玉才等人考证,立达学园在隆昌办学的6年,共招收高中6个班级、初中9个班级、农科班2个班级,先后共计有1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据校史记载,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其中不少学子成了各界的精英。隆昌县有名的赵若伦、程秀清、李有物老师均毕业于该校。
“1995年,立达中学举行70周年校庆时,曾邀请隆昌籍立达校友参加校庆活动。”李茂江介绍,由此可以说明,上海立达学园不曾忘记内迁隆昌这段历史。
可以说,没有匡互生就没有立达的创办,没有陶载良就没有立达后来的薪火传承。陶载良在《自传》里写道:“我把立达学园当作耶稣的十字架,从江湾掮到上海公共租界,从‘上海孤岛’再掮到四川隆昌,再从隆昌掮到松江。”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教育家对教书育人的热忱一点儿都不曾变过。如今,曾为立达学园校址的大房子变得衰败不堪,新房子在老房子旁边格外抢眼,但透过那些老建筑,过去的踪影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