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民国 | 2016/3/23 14:23:00
评论言论:
上海法学院,是解放前中国最著名的法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名闻遐迩的上海法科大学。
上海法科大学于1926年夏间,由王开疆发起,其旨在培养与造就政法及财经人才。其时,上海法政大学有100多名学生,因与校方发生意见,决意脱离该校,他们劝说校董王开疆另建新校,以便让他们安心学习。王先生同情学生,又见他们言词恳切,就邀请褚辅成、章太炎、蔡元培、于右任、马君武、王宠惠、董绶经、吴凯声、赵晋卿、陈霆锐、李祖虞等人发起成立“上海法科大学”。学校租赁法租界蒲柏路(今太仓路)479号至483号为校舍,初推章太炎及董康为正、副校长,王开疆为校务主任,潘力山为教务主任。褚辅成当时作为校董参与筹建。
不久,章太炎坚请辞校长职,而潘力山正任北京法科大学教务长,一时无法脱身,故暂时让郑斌代之。筹办之初,上海法科大学经历了一些人事上的纠葛,以至引起“校中风潮”。及至潘力山南下,扮演起“调停”角色。后来,重新推选董事会,由潘力山等人邀请以下人员组成新的董事会:王正廷、李根源、于右任、褚辅成、沈钧儒、钱永铭、陈陶遗、吴凯声、李祖虞、陈霆锐、许俊人、赵锡恩、傅为忱、马君武等。该年10月召开了上海法科大学董事会,会上通过了该校组织大纲,并公推褚辅成为董事长,董康为校长,潘力山为副校长。
1928年1月,改选褚辅成为校长,钱新之为董事长。1930年6月,迁往西江湾路新校址,并改名“私立上海法学院” (简称上法),褚辅成任校长、沈钧儒任教务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西江湾路上海法学院校舍被毁,一度迁移杭州。停战后,始迁回上海复课。1937年,“八。一三”事变,校舍又被日军侵占,学校迁入公共租界,赁屋授课。时褚辅成、沈钧儒奔赴后方,院长由褚凤仪代理,教务长由曹辛汉代理。当时租界犹如孤岛,外有日军围困,内有汉奸骚扰,学校经费既困难,处境更为险恶。曹辛汉勇挑重担。协助褚凤仪,团结教职工,在困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租界,学校立即宣布停课,准备内迁。上海法学院部分师生,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经浙扛兰溪、扛山等地,辗转到达皖南屯溪,借当地祠堂庙宇为教室宿舍,恢复上课。当时沦陷区爱国学生为摆脱敌人奴役,纷纷奔赴内地求学,学校生额骤增。因而经费更加困难,师资奇缺,但仍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上海。解放后,大专院校调整院系,上海法学院停办。